发布日期:2014-05-21 21:43:43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4605次
痈
[题解]在古代痈为皮肤多发病,小者在皮毛为节。大者渗入皮下深部组织称痈或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痈病记载,春秋时常在正史中见到“痈疽发背”的记载,甚至“疽发背而死”(见《史记·项羽本纪》。《内经》成书时,收载痈病较多,且已产生了痈病理论与治则,具有重要特色,现实意义不减。《五十二病方·痈》下收入八个治方,与《内经》比,虽用药较多,但药物多原始,未见用药理论,更显原始、质朴。
▲第一治方
[原文]痈,取口口羽口二口二,禹步三,(1)一咅(杯)364。
[注补]
(1)缺二字,尚志钧依残笔补“湮汲”。
[今译](本方属祝由,缺字太多,无法释全)
▲第二治方
[原文]痈自发者(1),取桐本(2)一节所,以泽()泔煮(3)365。
[注补]
(1)自:开头。《说文》“自,始也”。痈自发,痈发作初期。
(2)桐本:桐树根。
(3)泽():《说文》:“、渍米也”。泔,淘米,泔即淘米水。
[今译]痈病开始发作时,用淘米水煮桐树根一节(以下大约讲洗或热敷)。
▲第三治方
[原文]痈种(肿)者(1),取乌(喙)黎(藜)卢,冶之。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之,以熨潼(痛)
所(2),有可,口口366手,令痈种(肿)者皆已367。
[注补]
(1)痈肿:比“自发”晚一点,已进入红肿期。
(2)潼:《五十二病方》作种(肿)。如依《马王堆医书考注》潼,不应释种,潼:从水,从童,童与痛音近,“潼所”故疑指“痛所”。
[今译](本方缺字太多,难以译全)
▲第四治方
[原文]痈首(1),取茈(2)半斗,细()(3)而以善六斗口口口口口口如此口口医,以此教惠368。
[注补]
(1)痈首:首,初始。《尔雅》:“首,始也。”痈首,即痈始发如“痈自发”一样。
(2)茈:即柴胡。
(3)(zūn):《广雅·释诂一》:“,断也”。细即细切。参41行注。
[今译]痈病开始发作,用柴胡半斗,细切用好醋六斗……(以下大约指煮后进行某种治疗)。
▲第五治方
[原文]身有痈者,自睾(皋)(1),取大山陵(2):“某幸病痈,我直(值)百疾之口,我以明月炻若,寒口口口口369以柞,桯若以虎蚤,抉取若刀,而割若苇,而刖若肉,若不去,苦。”涶(唾)口口口口口370朝日未,(3)乡(向)涶(唾)之371。
[注补]
(1)睾(皋):呼告。《五十二病方》释择,《马王堆医书考注》释皋。睾,古通臯(皋),裘锡圭指出:睾读为皋。《礼仪·土丧礼》:“北面招以衣曰睾某复”a郑注:“皋,长声也”。清朱珔《说文假借义证》:“睾,古书多以睾为皋”。皋(hao毫)通嗥,呼告,《说文》:“皋,告之也”。段玉裁注:“古告、皋、嗥、号四字音义皆同。
(2)陵:大土丘如丘陵。“自睾取大山陵”:自己找一个大一点的土丘或丘陵高声呼嗥。
(3)缺二字,尚志钧依残笔补“出、东”。
[今译]身上患痈肿者,自已找一个大一点的土丘或山丘陵,高声呼嗥,祝由“其幸病痈……”将祝由词念完后唾几口涶沫……。
[原文]白茝(1)、白衡(2)、菌桂(3),枯畺(薑)、薪(新)雉(4),凡五物等(5)。已冶五物(6),取牛脂细布372(7)并以金铫(8)煏(9)桑炭,毚(纔)岪(沸),发(歊)(10),有(又)复煏岪(沸),如此(三)布(11)抒取汁,即取水373银靡(磨)掌中,以和药,傅。旦以濡浆细之口口口口口。傅药毋食口374彘肉、鱼及女子(12),已,面类口口者375。
[注补]
(1)白茝(chi耻):《神农本草经》:“白茝,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吴普本草》“白茝一名白芷”。《名医别录》:“白芷一名白茝”。
(2)白衡:古药名,不详,《五十二病方》疑为杜衡。
(3)菌桂:见《神农本草经》。
(4)薪(新)雉:疑雉即夷《文选·甘泉赋》:“列新雉于林薄”。服虔注:“雉夷声相近”。李注:“新雉、新夷也”。同上书《扬雄赋》:李注“新雉,花名,新夷也”。以上见《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新雉即新夷。
(5)等:指以上五药均取等量。
(6)缺三字,依上下文意补“并挠煮”。
(7)共缺五字,依后文“沸”试补:“取牛脂合挠以细布取汁”。
(8)金铫:铜制有柄烹器。
(9)煏(bi必):焙烤,参第5行注。
(10):《五十二病方》释歊(xiāo肖),《说文》“歊,歊歊,气出貌”。
(11)缺三字,尚志钧依残笔补“煏弗参(三)”。
(12)“毋食口……”:即用药时不要吃猪肉鱼。(忌)女子,即禁房事。
[今译]患痈病的治疗,取白芷、白衡、菌桂、干姜、新夷、等量一并粉碎为末,搅匀煮之,取牛的脂肪加入药液中,用细布取汁,放入铜制烹器内,用炭火焙烤,刚煮沸时,揭开盖子让蒸气散去,冷了再放在炭火上煮,如此反复多次,再用布取其汁备用。用药时,取水银放在掌心磨加药汁调和后,涂敷在痈肿处,每天早晨用水渍洗后敷药,用细布敷裹好。在治疗过程中不要吃某物、猪肉、鱼、亦不要行房事……。
▲第七治方
[原文]身有体痈种(肿)者方:(1)取牡口一,夸就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炊之(2),候(3)其洎(4)不尽376一斗(5),抒(6)臧(藏)之,稍取以涂(塗)身軆(体)种(肿)者而炙之(7),口口口口口口痈种(肿)尽去,已(8)。尝试(9),令377(10)。
[注补]
(1)体:《广雅·释亲》:“体,身也”。体痈肿指全身或身体某一部分浮肿。
(2)“饮之”:表明本调配过程中有一加水与加热过程。
(3)候:等待,《庄子·遣遥游》:“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熬者”。
(4)洎:汤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则去其肉,而以其汁馈”。陆德明释文“洎,肉汁也”。本文之洎,指“炊之”以后的药汁(参15行注)。
(5)不:语助词:《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曰:“不惊、惊也;不盈、盈也”。“洎不尽一斗”就是将药汁倒出一斗。
(6)抒:舀出、汲出。《说文》:“抒、挹也”。抒藏之:将药汁汲出来保存备用。
(7)本句指当有患身体某部肿胀的患者时.就可取保存的药汁涂在肿胀的地方,再进行烤炙。
(8)已:病好了。
(9)尝试:尝:曾经;试,试用。即曾经试用而有效的验方。《论衡·须颂》今方技之书,……若言‘已验’、‘尝试’,人争刻”。
(10)令:就这么办。
[今译]治疗全身体某部肿胀的方剂;可取牡口和口药物,加水共同炊煮,待药汁熬至一斗时汲出药汁保存好备用。当有患全身或身体某部肿胀的患者时,就可取保存的药汁涂在肿胀的地方再进行烤炙,肿胀就消了,或经多次涂药烤炙就好了,这是一个有效的方剂,患肿胀病就用这个办法治疗。
▲第八治方
[原文]颐痈者(1),冶半夏一,牛煎脂二,醯六,并以鼎(2),口口口如口(3),以傅。勿尽傅,圜一寸378。乾,复傅之,而以汤(4)洒去药,已矣379。
[注补]
(1)颐(yi):《急就篇》:“颊颐颈项……”。颜师古注:“下颌曰颐”。“颐痈”下颈部的疖痈或淋巴结炎。
(2)鼎:金属器物,一般为祭礼物,本文指烹饪药物。
(3):从米从禾,古字词书中不见。《五十二病方》依鼎疑为糜。各家从之。
(4)汤:《说文》:“汤,热水也”。
[今译]下颌患痈肿者,取半夏一份,粉碎为浆,牛的煎脂二份,醋六份一并放入鼎加火煮至如粥一样,作敷疗用,敷下颌部的痈肿时,要在痈肿部敷一个圜,中间不要敷,干了再敷,每次敷前都要用煮过的永将药渣洗尽再敷,痈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