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5-21 21:29:53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4135次
去人马疣方
[题解]马疣,古病名,仅见《黄帝蝦蟆经,蝦兔图随月生毁日月缸(蚀)避灸刺法第一》“……使人病胀、痔,……其即生马疣、疽、瘘”。在此马疣和痔、瘘并列,疑与牡痔有关,如《五十二病方》262行“巢”之大可以“塞”。马疣为人患的疣病(或瘜肉),其疣大如马奶,故称马疣,因此本文之马,为形容词。449行“疣其末大本小”恰好说明“马疣”。去人马疣方:即除去掉人患的马疣之方法,本题收两个治方,第二治方的治疗法与102行《疣》的第一治方一致,只不过102行用灸法作麻醉,而本题则又加用附子作局部麻醉了。
▲第一治方
(原文]去人马疣方:取段(锻)铁者灰三,(1)446(2)以鍑煮(3),安炊之,勿令疾沸(4)不尽可一升(5)口口口以金447(6)去(7),复再三傅其处而已(8),尝试,毋禁。令448。
[注补]
(1)锻铁者灰:即打铁过程中掉下的氧化铁的屑末,《五十二病方》引《神农本草经》释此为“铁落”,各家从之。然《神农本草经》讲“铁精”(落)……生平泽”,《名医别录》讲:“铁落……一名铁液,可以染皂,生牧羊平泽及枋城”这些记载均与“锻铁灰”文意不符。
应予澄清。
(2)此处共缺20字,应讲了药名、药物剂量及要求。
(3)鍑(fù):《说文》:“鍑,釜大口者”。为青铜烹饪器。
(4)安:徐缓。《诗·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朱熹注:“安,徐也”。安炊之,慢慢加火,不要沸腾过快。
(5)指前文加水某升,煮至一升左右,缺字参376行“候其洎不尽一斗”,补“汁”。
(6)此处缺字10个,根据后文“复再三傅”,此10字中讲的是敷药过程。
(7)去:指将原敷在药取下。
(8)用上药反复多次敷在马疣部位。
[今译]患了如马奶子一样大的疣病,取打铁过程中的氧化铁屑灰三份,某药………等,用青铜鍑煮之,在煮的过程中火要小,要慢慢煮沸,待熬至药汁一升左右时停火……将原来敷的药取下,再反复向马疣处敷药,直至马疣掉了为止,这是一个有效方法,敷药时没有禁忌,就这么办。
▲第二治方
[原文]去人马疣:疣其末大本小口口者(1),取夹口(2),白柎(3),绳之以坚絜(4),手结,449疣去矣(5)毋禁(6)尝试(7)令450。
[注补]
(1)疣其末大本小……:102行《疣》第一治方“以灸疣末(本),亦讲“本小”。本,指疣蒂或瘜肉之蒂。
(2)夹口:古药品名,缺一字,不详。
(3)白柎:缺一字补子,即白附子。《马王堆古医书考释》考白柎较详,提出三解,一白附子。二白符即大石脂。三指出:“柎的义为花萼或花的子房。依其不同颜色又有白柎、赤柎之名。……据此,本句的断句又可改作:‘取夹口白柎口’,即译作:‘取夹口(植物药名)的花萼(或子房)口’”。笔者考虑释自附子较妥。进一步分析下文,乃是对马疣的一种手术方法,需要麻药。由此白柎(附)之“白”为衍文,即付缺字补作附子。附子,《神农本草经》“乌头”条下,注引《吴普本草》:“乌头一名莨,……大寒,八月采,阴干是附子”。与乌头有关的附子,具有麻醉作用,是本方所需要的。
(4)“绳之以坚絜疣本”:本句缺二字,补“疣本”,絜(jie结):《说文》:“絜,麻一耑也”。段玉裁注:“一耑犹一束也,耑,头也,束之必齐其首,故曰耑。”束之,即结扎。102行《疣》的第一治方:“取……绳之,即燔其末,以灸疣末(本),热即拔疣去之”。与本句意义完全一致。
(5)本句缺四字,恰属核心内容,“疣去矣”恰与102行“拔疣去之”一致。试补“手结疣末,灸拔疣去矣”。《玉篇》:“结,要也”,手要捏着马疣。灸,参102行补。
(6)“毋禁”为衍文。
(7)缺一字,补“试”。
[今译]人生了较大的疣,前端大如马奶,根蒂部细小的病例,可取夹某,附子贴敷于疣的根部作麻醉、用细绳牢固系在疣的根蒂上,用手捏着马疣体,将绳一端点燃,当疣蒂感到灼痛时,立即将疣拔去,再用夹某、附子制作的药物敷在伤口上。治疗中没有禁忌,是一个有效的方子,去马疣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