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伏羲太极文化历法说演绎史话及其理论在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秋实书屋 > 正文

第七章 “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观商榷——关于太极、阴阳、五行的解读

发布日期:2016-11-13 21:37:18 作者: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3116次

《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8月15日发表了杨国栋、闫振录等先生的文章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开篇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强捏于一体,结论得伏羲是古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然而文中紧接着介绍: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可考的分为三个流派:即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经》为一派。黄帝、歧伯讨论经脉,遗《素女脉诀》为一派;神农尝百草传《神农本草经》为一派。仅从黄帝、歧伯议经脉,神农尝百草两大医学理论体系与伏羲无关,就不能讲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可见作者们的结论,一下子被自己否定了。但他们在第一个论点中指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文化的雏形……是古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太极是伏羲对无极的升华,是定天地,分阴阳,辨五行,演八卦来表现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符号。”“伏羲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哲学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作者们在论证中主要采集《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及《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论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但在文中作者们对太极、无极、定天地等概念未作交待。从总体讲:我们不同意将五行与太极并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我国远古口头文化传承中的相关问题呢?

一、正确认识远古先民中的代表人物及《内经》中的医学史料。

我们分析《尚书·尧典》《尚书·舜典》《山海经》日出六山,日入六山、《淮南子》讲女娲补天等,都属有文字可记时,由春秋、战国学者依远古民间口头传承文化追记的。太史公的《史记》,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凡追议先祖业迹时,都难于脱离远古民间口头文化(含部分神话)传说。所以相关文献中的盘古开天地、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及伏羲、神农、女娲,都属中华远古先民口头文化传说中的综合性人物名。在综合性人物名下所承载的某一历史时期创造的某些原始科学史料,绝非一人独创。如远古钻孔术的发明,不知经过多少代人经验的积累,才于山顶洞人时期用于制造骨针,解决缝制兽皮衣服问题。所以杨国栋等先生将我国医药的始祖定为伏羲一人的结论有误。考虑到作者们结论中指出医学中基础理论术语,这结论又包含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看来作者们是将太极、阴阳、五行之不同概念未加分析、未加断代的情况下,强捏于一体后认定为中医药学的理论了。甚至说:……伏羲既以制出石针,最初的经络、穴位等在当时也应初现端倪。这样的推导欠严肃。因为根据考古揭示,伏羲活动于甘肃永靖等地,甘肃出土双龙古太极图陶钵,断代在6200年前,那时的人们尚未注意到人体解剖知识的积累,不可能认识到人体经络、穴位初现。相关问题,另作澄清。

从人类进化史讲:我国医药知识的积累,渊源于近4万年以前,当人类获得了远事记忆能力之后,方能有条件在直观认识下,对自己受伤过程及恢复过程积累某些经验,成为医学萌芽的源头。(有了人类,便有了医和药的观念是错误的。)但直到近4000年来的夏商时期,特别是殷商时期,我国人体解剖知识等才逐步显现于甲骨史料中,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蕴含其中。从今本《黄帝内经》分析:人体解剖、生理知识已处于逐步归类。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三部九候论》中九脏理论(即心、肺、肝、脾、肾、胆、胃、肠、膀胱)。秦汉时期,医家们又在天六地五十一常数观影响下,补入命门,和大(小)肠,组成十一脏腑,随后又补入心包,完善为十二脏腑,借以适应十二经脉理论。从周、秦、汉子书群中分析,《诗经》《山海经》《五十二病方》中的众多药物,如堇、附子、青蒿、甘草、芩、丹砂、盐、酒等等,深刻反映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渐进性发展过程。关于经络,在《内经》虽有经络词组42起,但42起经络词组含动词意及误字衍文7起,泛指经脉、络脉35起,学者们一致认为经脉、络脉,简称经络。我们不应从《灵枢·经脉》中将经络分离出来,更不能说6500年前的伏羲时代,已有最初的经络、穴位的认识。当十二经脉理论完善之后,汉代学者们又从临床中发现伤左(额)角,右足不用病例,他们为解释这一病例,借用颅底经脉解剖所见经脉循行特征,创奇经八脉,设〖XCB.TIF;%105%105,JZ〗脉理论指挥下肢运动。如《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在项中两筋中,入脑乃别,阴,阳,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灵枢·大惑论》对眼球进行解剖后说:……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肌肉之精为约束(瞳孔括约肌),裹撷精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以上两文都真实地记录了秦汉医家对颅底椎动脉、基底动脉环、视交叉的解剖所见,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虽脉理论误将运动神经在脊髓中的交叉提升到颅底,但那是汉代学者在直观下推导的理论。杨文说:经络、穴位初创于伏羲时代。大误也。

 

二、关于太极、太极文化,阴阳、八卦的解读

太极文化在远古民间口头文化传承中早已有之,我国启蒙书《三字经》载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其中连山、归藏就反映了远古太极文化传承史料,是远古华夏先民们为弄清太阳视运动南往北来、周而复始规律,根据概念的认识,创《连山易》后,在《连山易》中根据南往北来的中间点设春分、秋分,在盖天说思想启迪下,于春分、秋分点画一水平连线,创天地定位观之上天下地、上阳下阴的产物,古人就将天地定位的分界线叫太极线。《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讲天地定位观;《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反映了太极文化的核心理念。当伏羲部族、颛顼部族,女娲部族等都于6000年前为阐释太阳南往北来、寒暑之渐进性更替,万物之春萌、夏长,秋杀、冬藏过程的时候,太极直线逐渐演绎作太极曲线,提出日南往于极南点(南回归线)再北来于极北点(北回归线)之间的归魂、游魂概念。由此《归藏易》问世了。阴阳渐进性更替理论、天人合一整体观应运而生。但在远古的口头文化传承中,太极、阴阳渐进性更替内涵逐渐失真、失传,至两周,学者们对于天地定位观所反映的《连山易》《归藏易》内涵全然不知,他们在追议相关史料时,只能依当时还存在于口头文化传承中的零星史料记录之。本属丰富的太极文化历法说,仅存或者太极二字。近数百年来,当提到太极时,在人们头脑中仅理解为太极拳之养生文化了。当今《中华国学研究会》《中华国学文化研究会》《太极文化网》都只是研究太极拳之养生文化的组织。回顾《周礼·春官·大卜》记载:大卜掌三易之说,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礼·筮人》亦有同样记载。但都未能将反映远古先民观日东升西沉、南往北来、周而复始运行规律的《连山易》《归藏易》历法理论的演绎过程说清;未能将《连山易》《归藏易》与卦卜之书《周易》区分开来。甚至有学者讲:《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即山,两山相重,山山相连,故曰《连山》。此解将《连山易》与《周易》等同。当今考古在江陵王家台出土秦简《归藏》,计简164支,4000余文,初步考证为这批《归藏》皆可与今本《周易》对应。可见周秦学者皆认为三易均为卦卜之书。说明远古之《连山易》《归藏易》的历法理论在口头文化传承时早已失真、失传的严重后果。

有幸近百年来,我国考古事业为我们从6500年前的遗存中找到了先民们探讨日之东升西沉的许多史料。如山东莒县陵阳河、诸诚,安徽尉迟寺出土陶

多起,河南濮阳出土蚌塑龙虎二分日道图,甘肃永靖出土双龙古太极图陶钵。在周、秦、汉子书群中,如《山海经》日出六山,日入六山;《淮南子》日,五日不见,失其位也等等史料,虽然零星、分散,但当将其归类后,则深刻反映了远古华夏先民依日东升西沉位移规律创历法理论的史实,当代学者江国樑先生依相关史料复原伏羲天地定位图,促进了远古太极文化的挖掘、整理。我撰远古历法、易学理论探源——揭开《连山易》《归藏易》的神秘面纱,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收入《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文集》,并于2013年出版。从远古华夏历法史料分析:当伏羲氏族的先祖们完善八月历法、颛顼部族完善十二月历法的时候,伏羲氏族在天圆地方思想启迪下提出天地定位的分界线,这条线为春分、秋分的水平连线,恰是现代的赤道线,恰是太阳经赤道南往北来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起点与止点,古人命之曰太极线。在天地定位图中,春分、秋分连线,将圆分作上天下地、上阳下阴、暑阳寒阴,伏羲的八月历月名乾天、坤地都属于太极文化;在天地定位的太极文化中,太极水平直线为适应暑阳寒阴、四季更替之渐进性变化而演绎作曲线。由曲线组成的太极图,深刻表明了阳进阴退,阴长阳消的渐进性变化规律。所以在太极图中,太极曲线的变化就是解决太阳视运动所含阴阳气息渐进性变化规律。太极文化与渐进性阴阳观,天人合一整体观不可分割。两周以来的学者们均不识上情,含混地认为太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是以各种形式表明太极特征、特性、特质的文化都属太极文化。这是广义太极文化观的认识,与远古由《连山易》演绎作《归藏易》的太极文化历法说不可混同。

关于八卦,当然属太极文化范畴。传说远古东夷部族首领伏羲(太皞)与八卦存在渊源关系。在传统文化中,八卦指《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的有序排列。八种符号由(阳爻)、 (阴爻)演绎作 (乾阳)、 (坤阴)、 (坎水)、(离火)等等。在八卦的排列中,又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十二辟卦等。旧传由伏羲画卦,周文王作词。两人相距3000余年,这样的合作,不太可能。传说伏羲画卦的地方是甘肃、天水、卦台山。另有传说:伏羲在黄河边,见有龙马负图从黄河出,后人称作河图;神龟负书从洛水出,后人称作洛书。伏羲依河图、洛书画作八卦。八卦是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是用来推衍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有学者认为:远古伏羲属蛮荒时代,由伏羲依《周易》要求画卦不可能。我们根据考古出土文物及《淮南子》等相关史料论证:伏羲、颛顼,女娲处于同一时代,是我国先民们观日东升西沉时期,即创作原始历法时期。那时文字未创立,原始历法已有八月历法、十月历法、十二月历法。伏羲氏族崇尚八月历,根据伏羲画八个符号( ……),很可能是为了解决八月历月名。如《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就是讲的八月历法理论。当将伏羲画卦解读作谋求八月历月名,或者八卦符号与归魂、游魂并论的时候,八卦便属于演绎作《归藏易》的太极文化了。

 

三、五行学说引入医学与伏羲无关

杨文指出:伏羲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哲学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文中将五行哲学说提到了6000年以前,与周、秦、汉文史资料不符。我国从周至汉的千年时间内,五行二字所指内涵十分丰富。如周舞名五行……其舞人冠冕衣服,法五行色,是《系辞》天数五,地数五……参五以变……在社会学中的反映。古五行指山名,《淮南子·氾沦训》: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当今学者刘文典解:五行之山,今太行山也。《国语·郑语》:郑桓公(公元前816771年在位)问政于史伯,史伯讲: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一认识,原于将青铜用于车马器的建设之中,便是五种原素构建万物的基础。从《吕氏春秋·应同》:黄帝土德,夏木德,……起,五行木火土金水哲学观便诞生了,从此推演出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不久,孙子和墨子都提出五行无常胜的认识,五行哲学说遇到了挑战。两汉、魏、晋时期,即中医理论进入大发展时期,木火土金水五行观被引入医学,与五脏相配,用于阐释五脏相生、相克,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脏象学说逐步完善,促进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所以五行学说引入医学创脏象理论,是近2000年以来的事,与远古伏羲氏创天地定位观、太极文化无关。现在有学者在解释五行学说的源头时,认为《尚书·大禹谟》中的水火木金土谷是我国五行学说的源头。当在研究中发现多了一个字,又随意解之,谷,无非是与土有关。根据《大禹谟》史料分析:《大禹谟》中的水火木金土谷不属五行哲学说。《大禹谟》记载的是六府三事。即指政德、利用、厚生、水、火、木、金、土、谷惟修六府三事属社会学,是禹王治水时,在国家机关中分设主管各类事务的六个管理部门。如《礼记·曲礼》反应周代的管理制度: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与《大禹谟》六府意同。禹王治水在直观中,将先祖治水的改作,保证了治水的胜利。禹王时期亦没有五行哲学说。我们不同意将五行哲学说解作由伏羲首创。

 

四、关于我国医学知识、医学理论起源的时限

我国医学知识起源久矣!近4万年以来,当先祖们在进化中获得了远事记忆能力之后,便开始记忆自已经历了的各种经验,记忆、积累自己受伤的相关外伤知识,此已在《中国医学起源新论》《论原始中医学》等著作中多次阐释。有关医学理论起步的时限,约于近8000年以来,先祖们在直观下逐步将注意力集中于探讨五官生理,如目之于色的认识。考古证明:河南贾湖先民于8000年前在龟甲上刻下了 (目)。加上四川三星堆的凸目文化,原始(蜀)字所反映的蜀人对凸目昆虫的崇拜及古越王目论等史料,促我撰《中华远古中医药思想萌芽史上的轨迹——目主思维史话》。另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随后仰韶文化中陶纹符号、彩陶文化,均表明了先祖们的群体智慧至殷商先民在直观思维、依类象形指导下创甲骨文字,如晚期的心字作,描绘了心内有孔窍,有瓣膜及心脏底部的四条大经脉(血管),由此中医学中的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诞生了。我国经脉调节论建立在人们对心脏反复解剖观察的基础之上,纣王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就讲心之官则思,为创中医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甲骨文的造字者们还涉足于头、颅、颠顶,探讨过脑主思维,创作一个思()字,描绘了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常用手抓自己后脑壳的行为表象。由上述史料分析,我国先民关于人类思维器官的认识,首先在目,在可见的目之眸子(瞳孔、瞳人);其次在头脑主思维;最后,因心脏在胸腔内可自主搏动,故心主思维3000余年来指导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在当代中医界中,脑主思维应该是不言而喻。甲骨文的造字者们对人体进行了广泛的解剖观察,如骨字作,肓字作(病入膏肓及腹腔网膜囊口)。关于胃满肠虚,胃虚肠满,则反映饮食入胃的消化过程,应建立在腹腔的解剖所见;关于三焦的认识应建立在对大网膜、小网膜肠系膜的观察基础之上。反映某一器官形态与生理机能的文字如耳(),听(),目(),见(),望(),惊戄()等等,都说明甲骨文的造字者们思考过人体解剖、生理知识。结合出土的相关医学史料分析:在殷商至先周的中医理论中,没有太极、阴阳的介入。如甲骨文中34种疾病命名,长沙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均没有太极、阴阳的介入。但阴阳概念在子书群中散见。如《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54年):阴血周作,张脉愤兴,外强中干。《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记载六气致病之阴阳、风雨、晦明。《晏子春秋·内篇》景公病水,梦与二日搏,解梦者曰:公之所病,阴也,日者,阳也,一阴不胜二阳,公将病已。再如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只能证明阴阳理论介入医学是两周以后。在今本《黄帝内经》中保留了与《连山易》相关的一些史料,如《素问·六节脏象论》: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焉……故其生五,其气三……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积气余而盈闰矣。后文解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上述认识分明是《天文训》日,五日不见,失其位也的反映。《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天运当以日光明。其中气三,即四十五日,是八月历法的理论,都属伏羲、颛顼部族观日视运动,创《连山易》的民间相关口头文化传承史料。但积气余而盈闰矣属两周时期的置闰月理论。《内经》中的与阴阳、天人合一整体观理论,值得进一步研究。伏羲氏族虽为中华文化作了许多贡献,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过影响。但诸多史料证明:伏羲一人不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不是古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太极文化产生于远古先民们对《连山易》的深入思考,提出天地定位、创太极直线之后,为适应气候暑阳寒阴,阳进阴退之渐进性变化,引出太极曲线,游魂、归魂理论,促《归藏易》的诞生。所以太极文化实际是解释远古历法理论的学问。远古之《连山易》《归藏易》不属卦卜之书,与《周易》无关。五行哲学说于汉后才逐步与五脏相配创脏象理论,促进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古中医药学的始祖渊源于远古广大先民之中。


2014年4月8日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