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十七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秋实书屋 > 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十七讲 > 正文

第七讲 李时珍“返观内视”新解——论返观内视与内审思维的同一性

发布日期:2015-08-23 22:31:42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4883次

[提要]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引张紫阳道士在《悟真篇》上的“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后,写到“其言必不谬矣”。这一史料给当今探讨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甚至指出:“李时珍说过,经络隧道,若非内视返观者,是难以说出道道的”。又有学者说:“这正是他(李时珍)自我练气至高境界对经络感应的精辟描述。”上述认识与李时珍的学识水平不符,给当今探讨中医理论带来副面效应。力求澄清之。

关键词:内景隧道    返观内视    内审思维    同一性

一、关于返观内视与恍然而得其要领者的“悟”(灵感)的概述。

    明医药学家李时珍继承家学,采撷众说,潜心究讨医药之隐奥,是一位勤思博学的学者。他除著《本草纲目》外,尚有《脉学》、《奇经八脉考》传世,其著述之艰辛与成就,影响当今中医药界。然历代学者论理中医理论之文,浩如烟海,尤其魏晋以后,道家佛儒养生之法渗入中医理论,互作发明,强解生理病理,至使医理玄奥,有些理论难于共识。以脉学发展论之,起源于殷人对心脏及心脏底部经脉解剖的认识,从心主思维促经脉医学的诞生,到春秋齐国继承发展为心有四支(人有四经调节论),至两汉才由十一经脉说,随后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总括探讨人体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调节问题,逐步应用于临床。但两汉医学迅猛发展,十二经脉理论难于解说临床所见“伤左(额)角,右足不用”;【1】难于阐释“夫子之言针甚骏(放血术),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2】分布于上下肢的十二经脉在前胸后背缺乏统领。于是两汉学者又有任督维蹻诸脉提出,分散于灵素之中,使临床医理有所深入,但欠规范。

   ①当代学者们新添的迷雾

根据明神宗三十一年张鼎思《重刻脉学奇经八脉考序》讲:李时珍经考证后,认为《脉诀》非王叔和著,“特条列而证之”。由此李时珍考证的以往脉学诸书五十余种,吸取名家精粹,著《脉学》和《奇经八脉考》,目的在于阐释诸说,达到“脉理尽,而病无不察,可以穷吾治之之方矣”。众所周之,魏晋以来,道家养身方术对医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当代学者宋知行先生对李时珍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后指出:“李氏对道家方术之类,素来颇不苟同。”[【3】然而李时珍独在《奇经八脉考》“阴蹻脉”的叙述中,采用北宋道士张紫阳撰《八脉经》介绍八脉起止,引“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为据,指出:“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稍与医家之说不同”。但在此李时珍未能阐明“不同”之内容,尤其在引张道士“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时候,突然指出“其言必不谬矣”!近代学者林如祥亦在未能探明张紫阳“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的前提下,肯定了道教“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属于气功与特异功能范畴。指出:“这就是说,只有练气功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看得见人体经络系统的存在”。【3】(P:1065)

据马献军《感悟李时珍的经络观》,【3】(p:1200)马先生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论点,……这是他自我炼气至高境界对经络感应的精辟描述,足以说明练气是查知经络的唯一方法,……,以至于揭示人体生命奥秘都必须把对气功的锻炼放在首位”。两位先生将练气功到一定高境界时可以看见自身体内经络的存在。此一观点应该是受到了“中医、气功和特异功能是三个东西,而本质又是一个东西,……气功的研究会使我们找到一把打开人体科学大门的钥匙”[【4】的影响。在此两位先生将练气功强加于李时珍了。我们认为:两位先生对《奇经八脉考》的研究忽视了两点:其一,忽视了李时珍在撰《脉学》、《奇经八脉考》查阅了大量相关医藉。其二,在论阴蹻脉时重点采用道士张紫阳《八脉经》时,指出了道士之说“稍与医家之说不同”。但随后又说“其言必不谬矣。”李时珍表白的“其言必不谬矣”的本意尚待澄清。从李时珍这段上下文分析:李时珍没有练气功,更不“是他自我练气功的高境界对经络感应的精辟描述。”他只是在照抄张道士“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之后,轻易写下“其言必不谬矣”。更奇者,刘力红在《思考中医》[【5】14、15指出“李时珍曾经说过,经络隧道,若非内视返观者,是难以说出道道的。”刘力红在此完全将李时珍的观念窜改了。刘力红接着说:“内视返观,就是典型的内证实验。具备了这个内证能力,经络穴位都是看得见的东西”。为了说理,刘力红抬出名人杨振林:“心明便是天理”,刘力红指出“心明实在的就是已经具备了内证实验这么一种状态,心明就可以内证,就可以返观,经络隧道就可以一目了然。”刘力红将中医理论的产生推向练气功而产生的“内证法”,否定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系,我们能同意刘力红的胡诌吗!在中医界仅有一位德高望众的名家于2005.11.11——13号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盛赞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盛赞刘力红的内证实验。并说:“我有一个朋友,50多岁,他长期打坐练功。近十年来,出现内视返观功能,他清楚地看到经络路线及内脏”。【6】这位名家轻易赞同他的朋友在打坐练功时,看到了经络线及内脏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当今特异功能理论家柯云路在《发现黄帝内经》417页说:“根据现代人气功修练的体验,……气功修练是发现人体经络的一个更微妙的手段,……以特殊的内视或者说特异感知功能,透视到自己体内经络体系的存在……。……也可以透视到他人体内经络系统的存在。” 【7】当今学者新添的诸多玄念,大约都受到“中医、气功和特异功能是三个东西,而本质又是一个东西,……”的影响,结论:“气功修练是发现人体经络”的观念,切不可再次干扰中医理论。对于“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之说,我们希望能逐步释解。

②从传统文化史料中解“悟”、解“灵感”

张紫阳,名张伯端(公元984——1062年),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字本叔,他专心修道,详习天文·历法、地理、医卜诸课,体悟较多。自称在成都迂异人,授以金液还丹诀。紫阳习医理丹术,著《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练之道教、禅宗、儒学三教一理思想。在《八脉经》中,对灵素中分散之任督维蹻冲带之起止点根据他自己对病症归经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成为李时珍考证阴蹻脉的重点时,照抄了张道士的“内景隧道……”。然在《悟真篇》中,一个“悟”字,为我们理解张道士“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提供了依据。《说文》“悟、觉也”。“悟”作领悟,明白、了解,恍然大悟。在佛学中的“顿悟”、慧然独悟、心领神悟都探讨悟。说明“内景隧道,惟返观者,……”是张道士在探讨医卜之理时,因研究较为深入而产生了对阴蹻脉的循行应与十二经脉循行相互贯通的认识,提出“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八脉者,先天道之根,一气之祖。……”。由此便可说明“蹻脉为病”之“恍然大悟”的结果。构成了《悟真篇》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悟的理解,南宋大儒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认为,二程解中庸,“是以大意虽明,而微言未析”。于是他“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衷……”。【8】朱熹介绍他对中庸之道的究读过程,即由“沈潜反复(潜心反复思考)”究读而“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这就是朱熹在究读中庸之道的“悟”。我们能理解张紫阳的“悟”与同一时代的朱熹在“沈潜反复”究读中庸之道的“恍然而得其要领者”的“悟”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在学习前人知识中获得了新的感知与体悟。换句话说:张道士正是在打坐中思考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探讨疾病归经时提出了八经脉起止点的新认识。对此,古人曾用豁然贯通、豁然开朗,通晓领悟表述。春秋末学者子思在《中庸》中指出:人们在事理面前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强调“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措、处置、搁置)。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没有结果时,也不要放弃,搁置下来。他要求作到:“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明”即“悟”。上述史料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之思维,指出人们在思考中只要不断探求某一事理,都能“虽愚必明”,都有“恍然而得其要领(悟出新知)”的可能。这些“明”、“悟”、“要领”在什么地方实现的呢?“古人提出了“思维气道说”。《管子·内业》讲思维时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管子·心术》讲,“思之不得,其精气之极也”。可见《管子》讲“精”、“精气”是“思”的物质基础。当“内景隧道”与“思维气道”是讲同一思维过程;当将“思之不得,其精气之极也”认定在大脑之内的时候,我们便可将“恍然而得其要领”,将“豁然贯通”。将“虽愚必明”,将“悟”(恍然大悟)一并与当今常用之“灵感”结合解之了。《词海》对灵感的解释是:“灵感是一种自己无法控制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过程。即对文艺、科学创造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思虑成熟而突然发出来的创造力。……其实,灵感的产生,是创造者对某个问题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思考探索的结果。灵感在一切创造性劳动中都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上述解释与朱熹:“沈潜反复”研究《中庸》后“恍然而得其要领”,悟出新知的精神是一致的。当我们对大脑机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后,我们认识到“灵感”是大脑机能的一种显性表现形式。

一个人灵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是有物质基础的。其条件是:某人产生的灵感必然与他的兴趣有关,与他近期思考的研究的内容有关。;车工产生的灵感与他思考改进车床等有关;采矿工人的灵感与采矿环境条件有关;地质工作者的灵感与他当前研究的地矿内容有关。当我个人较为深入地学习,思考人脑机能记忆、思维、运动,拟撰“记忆、思维、运动试说”的时候,当具体思考与大脑机能相关问题的时候,分别产生了一系列灵感。如我曾读到有学者研究动物脑机能,指出:“动物在记忆过程中表现为脑内核蛋白含量增高。【9】有学者提出“记忆基因”之说。在数日之后的一个清晨我突然感悟:人脑的记忆,思维是脑神经元内一种记忆核蛋白质完成的。【10】这种具有记忆(编码知识)能力的蛋白质,不同于具有遗传能力的“基因”,不能叫“记忆基因”。因父辈的知识是不会遗传给子代的。故我提出将具有记忆、编码知识能力的蛋白质叫“记忆核蛋白”为好。关于人与人之间知识的传送与记忆,我感悟到:“音素、脑神经元生物电脉冲谐振传递”,可以表述从对方的语言叙述(音素)刺激受听者的听神经传至听觉中枢神经元产生一系列生物电脉冲传递至其他诸多脑区神经元,在传递中各脑区神经元记忆核蛋白体又存在谐振。我的上述灵感产生的条件,是我走进原始中医学探讨就读到殷商先民已在思考人脑思维,又读到出土于秦汉的三个原始脑字( )【8】,这些脑字从上,从匕,从山,从止,都是两汉先民敲开头盖骨后,观察脑回形态后根据脑回阴影描绘的。与此同时,两汉先民还对颅底经脉(血管)进行了解剖观察,根据颅底动脉环特征记下了:“……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灵枢·寒热病》。”从而首创了蹻脉理论与维筋相交理论,比较圆满地解释了临床所见“伤左角,右足不用”病例。是先民们的聪慧引导我关注大脑机能的相关文章,提高了我对大脑机能的兴趣。几十年来逐步读到与脑机能有关的文章,加深了我对大脑机能的认识。这就是条件。如果讲基础,就是我在大学老师们的教导下学习过人脑解剖,脑生理知识,以及心理学相关知识。特别是美国起动“脑的十年”以来,国内相关报刊中的报道脑机能的“小文章”促我又积累了一些新知识,并于2008年出版《论脑及脑机能》,提出了“内审思维”等假说。较为深入地探讨内审思维内涵,有利于我们探讨“返观内视”的实质。

二、揭示人脑生理机能的重要内涵——内审思维。

我在“人脑机能——记忆、思维、运动试说”一文中根据自己的体悟提出了“内审思维”概念[10],我认为:

1、自人类获得了远事记忆能力以来,每一个人都有内审思维能力;一个人不论是否识字,他的“内审思维”都建立在字、词、句记忆基础上,建立在他所接触到的相关知识的广泛记忆之上。每一个人在思考各类问题时包括农民种地,都必然发生“内审思维”。如洼地积水,只能种稻,如幼儿搬娃娃家时他必然围绕他所玩的内容思考相关问题。内审思维的特点就在于不出声的思考相关问题。

2、在“内审思维”中有多少中枢神经元参加呢?大约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思维中枢以及所有各脑区记忆了相关内容的神经元都要参加,在内审思考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各脑区相关神经元都要经反馈与负反馈传递,相关记忆核蛋白体上编码的相关知识都可能有解码,补充,重组,再编码记忆的过程。它是当今巨型计算机难于表述的。

3、在内审思维中,有时存在一些特殊的瞬间应急效应,都必须在大脑思维调控中枢指挥下在瞬间完成,包括指挥运动中枢参予调控。如一个人在迅跑中对前方各类险情的瞬间判断,预测与瞬间决定行为举止。

4、从书写过程讲,内审思维的实质是围绕一个书写目的,将已贮存的与书写有关的文词知识体系进行解码及新组知识的编码,记忆。在书写过程中,内审思维包含着对所有相关资料的哲理类比,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纸上书写文章的修改过程,也是脑内进行内审思维,将原有知识进行解码,修改,补充再编码记忆过程。当完成再编码记忆后,一些不必要的资料(记忆垃圾)被消除后,这时候整个头脑便感到了轻松和愉快。

5、内审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大脑和全身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是人类长期在太阳系、地球、月球……这一特定环境下接受各类环境因素综合刺激,适应,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人体脑内的思维网络就在不断地接受综合刺激中得到 “训练”,发育完善,形成了一整套适应环境,学习,记忆及内审思维网。

6、内审思维无所不在,人类第二信号系统获得的信息知识,成为内审思维的重要物质条件。如当我们记忆一个人时,这个人的音容像貌,音频,音色,音质,音调,特异举止,生活嗜好,性格品质一一被记忆在各相关脑区。三十年后当我们突然从电话听到他的声音,或者突然在街上听见他与别人交谈,或者远距离见到他的身影,步态,手势都可能使我们突然记起他的名字,调出与他有关的全部“资料”;面目、眉睫、口唇、耳垂、政见、事业、交际、家境。上述“资料”都是从三十年前的记忆中在瞬间调出来的。

7、内审思维的敏捷,还表现在各类“外交式”的谈判之中。参加谈判者,总要代表各自一方的利益,在内审思维下选择最为恰当的词句,表述自己所要争得的利益,……。在内审思维过程中,运动中枢还要指挥某些运动肌群,用声调、手势、姿态配合自己的语言表述,他们或慷慨激昂,或欢欣鼓舞,或得意忘形,或悲愤交加。内审思维的敏捷性在外交式的场所下显得何等的激烈与必要。

内审思维揭示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理解脑生理机能的复杂性增加了理解的层次、深度与广度。为我们理解在内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顿悟与灵感的客观性。

三、关于返观内视与内审思维的同一性。

近几十年来,各国学者对脑科学的研究都十分关注。以往脑科学研究认为:人脑活动方式是线性的,像表格一样,人们讲话或听到别人讲话,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进行,认为语言交流是线性的。托尼·布赞在《运用你的大脑双侧》中指出:近年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很大的多面性。虽然以往认为语言从一个人传向另一个人,必然成线性。问题在于“人们在讲话,听话时,脑子里是用什么方式处理这些语言的呢?”布赞回答:“它决不是线性的,决不像一张顺次开列的表格。你可以默想一下,当你把某一种思想讲给别人听时,你脑子里的思维活动方式和你的语言表达方式两者有多大的差别。你一定会发现,当你说出一串话的时候,脑子里马上又继续进行着分拣,筛选,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活动。同理,听你说话的人也决不是像吸面条一样单纯接受你的话,他脑子里也同时注意你的上下文,以便准确地理解你的意思。”布赞的上述分析,其实就是讲的内审思维中相关知识在记忆核蛋白体的解码重组表述及编码记忆问题。

有学者在分析心理知觉时曾说:“他的预感来自内心深处一个微弱的声音,这声音提示他们:‘怎么办’?”这位学者讲的“内心深处的微弱声音”,必然是被脑内听觉中枢听到了的,心理学界曾有“内部言语”之说,“所谓内部言语,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动”。[11]其实,在人们的生活中碰到相关事件之后,常常在听觉中枢有一个细小的声音在促你思考相关问题,只是这一现象被人们忽略不记了。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生下来就有了一种语言获得装置,即听力系统。这是人类头脑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包括听觉、语言、思维、运动在内的极其复杂系统。六岁左右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已有他自己的“内部言语”,这一“内部言语”就表现为“内心深处的微弱声音。”孩子上学以后,常有朗读(看着书本读出声)、默读。默读是一种看着书本不读出声的阅读。默读依靠内部语言进行。还有默诵。默诵,是在不看书本的情况下,复记已经记忆了的课文,并在大脑内暗自吟着课文,这种暗自吟着课文的声音是听觉中枢可以听见的。在学生时代,默诵是强化知识记忆的一个重要形式与手段;默诵在研究生中,在各类科研人员中常常使用。

我现在正在默诵《道德经》四十二章,在我的脑内,我听见了“道生一、一生二……”,如果是另一个人在朗读时我听见了“道生一、一生二……”,这一声音来源于外界,是内耳听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传送至我的脑内听觉中枢的。而现在是我在默诵时听到这个小声音。这个声音不论他怎能样的微小,但被我听出来了,它应是被我的听觉中枢感知的。那么这个小声音的声源在那里呢?毫无疑问,这个小声音的声源在我的思维中枢及与思维中枢有关的所有脑区内的许多脑神经元内双螺旋链记忆核蛋白编码的关于记忆了“道生一、一生二……”知识的解码与重组后,反馈于听觉中枢时被听觉中枢感知。小学生还有背诵。默诵与背诵的区别在于背诵时必须起动语言中枢,运动中枢,必须下令胸腔肌群,舌咽肌群,口腔肌群进入运动程序;将“道生一,一生二……”用读出声音的方式背诵出来。而默诵,不需要启动语言中枢,运动中枢不需要与发音有关的各类肌群的运动。我体会:我的默诵过程是在我的脑内“返观”检查我已经记忆了的知识的结果。其实,对某一事物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不出声的,包函着推理判断的内审思维。

假如我是在默诵我已经学习过的心脏的解剖生理知识,或者默诵肝、胆解剖生理知识,我就不仅从内部语言中听到了心、肺、肝、胆相关知识的信息,而且还会在视觉中枢激起相关兴奋灶,看见相关器官的解剖部位,解剖结构,看见心脏的“自充自盈,一来一逝”博动规律。及相关生理病理的回索。这应是我对心、肺、肝、胆的“返观内视”,假如是默诵“足太阳膀胱经脉”,我会记起此脉“起于目内眦”,在循行中“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结合脊柱两侧的诸多神经我会进一步“内视”到由脊神经穿入胸腹腔,组成交感干,再发出许多分支,调节胸腹腔所有脏器。这也是我在大学学习过的,这些回忆也是我的返观内视。李时珍抄录的“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很可能就是善习天文、历法、医卜诸课的张道士对自己打坐时默诵他的相关认识过程,即对八经脉起止点根据他自己的临床经验,按经脉归类疾病等认识重新探讨八经脉起止点过程的记录。由此推之,返观内视与内审思维就是讲的同一概念了。张道士的“返观内视”就没有神秘感了。李时珍的“其言必不谬矣”也没有疑义了。

古人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所讲“返观内视”与我们研究的内审思维具有同一性。古人所讲的“恍然而得其要领”、“豁然惯通”、“虽愚必明”都是古人在思考相关问题时的感悟,上述诸多经典文词的内涵与当今“灵感”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在探讨“返观内视”时,应该认识到它与“内审思维”的实质是一致的,切不可将“返观内视”推向虚无缥缈的特异功能。

参考文献:

1、《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

2、《灵枢·玉版》

3、钱超麈、温长路《李时珍研究大成》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221页

4、钱学森 《人体科学与现代科学纵横观》[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119页

5、刘力红 《思考中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0 第三次印刷

6、刘澄中  张永贤《经脉医学·经络密码的破译》大连出版社 2007 第一版 89页载文反应

7、柯云路 《发现黄帝内经》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8 第一版417页

8、严健民《中国医学起源新论·朴素的脑调节论》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一版

9、严健民《论脑及脑机能》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第一版67-70;136-143页

10、严健民  人脑机能记忆、思维、运动试说,北京 科技潮2001.11期。

11、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修订本)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第三版338、405页

本文发表于中华医史杂志2011(6)

2011年9月1日重修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