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9-28 07:57:29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9768次
提要:“太极”一词有其本意,专指天地定位之中心点。这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根本。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展开对远古天文·历法及“太极”一词的探讨。 “大”,本属极其普通、形象的探讨大小的概念词,在老子笔下,“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一下子将大与道等同,使“大”具有了哲学意义。 “一”本属一个普通数词。当老子将“夷、希、微”“混而为一”时,“一”变作了“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的与“道”意同的“无状之状”的“道”。老子还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明确用“一”代“道”。只不过在《道德经》中,“大”“一”老子是分开用的。《庄子·天下》将“大”“一”联用,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大一”指无边际的宇宙与无形的“道”。但我们分析过《道德经》中的“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子的“道”指自然科学之道(规律),社会科学之道(规律)其次是老子时代和我们现在还讲不清的玄妙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大一”有指元气者,《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孔颖达疏:“大一,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随后“大一”逐渐演绎为“太一”。《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太一”指元气。古时“太一”又作“太乙”,“太乙指星名,《史记·天宫书》:“中宫天(北)极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之”。张守节正义:“太乙,天帝之别名也。”天帝即北辰(北极星)。《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即太乙,指北极星。 “太极”一词,首见于系辞上第十一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历代研究系辞者,未见直解太极。南宋道家学派的理学大师周敦颐用三个空白圆加两个图创“万物化生图”,随图符文“阳动、阴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及“万物化生”,又配一“天地自然河图”合称“周子太极图”。后来历代学者研究太极文化,多用太极图代表太极文化,无可非异。当代学者孟庆云、江国樑、邹学熹,冯时等都为研究太极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当我们的研究仅限于“太极”一词,并想澄清太极一词之本意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舍弃对太极图的追源逐流了。 在我们这篇文章中将追述到与太极文化有关的最初的天文、历法的起源时期。近5万年以来,当人类进化至新人阶段,人类大脑进化至能记忆已经经历了的许多事件,在原始思维中叫作人类获得了“远事记忆能力”。当人类获得了远事记忆能力之后,人类就可将已经记忆的各类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获得新知,从此人类就开始积累各类原始科学知识了。如4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在寒气袭来时,又有天空中“日”出来了,许家窑人感到了“日”的温暖,在经验积累中对“日”有了初步的认识。许家窑人对住地已有选择,知道要选背风、向日的山洞。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除了继承远古人类传承下来的采集、狩猎等知识外,还学会了钻孔术,从而也学会了钻燧取火,在火的面前取得了一定自由。山顶洞人有了尊重成年女性的习俗,可以说山顶洞人时期,中国的先祖已进入到母系氏族社会,积累了一些管理氏族社会的经验。山顶洞人对“日”有了更多感知,已知日出是白天,日落是黑夜,养成了日出而作(采集)的习俗。山顶洞人甚至感悟记忆寒尽,万物(植物类)逐渐萌发、吐叶、生枝、开花结果,有了寒尽暑来,暑尽寒来的初步认识。这一认识十分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将采集来的,吃不完的干果、坚果储藏起来,以备寒冷到来之时食用。历史再向前跨越数千年,到了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及湖南玉蟾岩时期,上述遗址出土证明:12500年前,我国吴越范围的先民们已开始种植水稻,已有红陶片出土,尤其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民众不仅种植水稻,有了许多发明,他们在杆栏屋内过着定居生活。许多学者认为种植农业诞生以来,人们对种植季节的要求与探索就必然活跃起来。近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关注我国考古事业中与“日”有关的史料。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山东莒县陵阳河,紧靠莒县的诸城分别出土6300年前的陶尊,陶尊上刻记的文字 ,和 ,都反映了日与山的关系,有趣的是,诸城以南便是临海的日照市,此地“日照”之名,当与日出有关,其历史也应悠久了。说也真巧,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离莒县不远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了6500年前的蚌塑二分日道图、古百濮之原是颛顼帝生活及墓葬所在地,有学者提出:西水坡M45号墓是否与颛顼帝在帝丘观日出没制定古历法有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分析“太极”一词与古历法理论的关系,已涉及“日行三道规律”问题。 前文提到“七衡六间图”,此图“内圈”为什么代表夏至日道呢?这是制图者站在东西方之间观日东升西沉位移而感知的结果。古人站在一点,朝利用东方远山景观日东升,暮至,转向西,利用西方远山景观日西沉位移,便可得出“太阳一日,一年运行图示”。(参图三,此图早已失传)结合现代天文历法知识分析:夏至时太阳在北回归线,而我们在十堰观日,或先民在王城洛阳观日,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离我们最近,所以古人将夏至日之出入设在内圈:而冬至时,太阳在南回归线,离我们最远,所以古人将冬至日出入设在外第七圈。赵爽讲:“第四,春秋分日道也。”古人将春秋分日道取于从一至七的四(中位),还可表明春秋分时,昼夜均等。所以七衡图的产生,实际与远古先民站在中点朝观东日出,暮察西日沉位移变化规律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在七衡图内圈,作者专门点明“北极”当指北极星。《史记·天官书》载天极星,曰“太乙常居之”。太乙天帝之别名,天帝即北辰,北极星,当今之紫微垣宿。有学者将我国给北极星命名叫建极。建极与“太极”无关。以下将探讨“天地定位”与“太极”的关系。 《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解的是“先天八卦”图像的构思。指出了先天八卦突出天地定位思想。系辞上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肯定了先天八卦的核心思想。 对于伏羲氏族创八卦,我们曾追议,大约相当于裴李岗文化前后,生活于我国西北部诸多部族中有一支“羲族”部落,他们在长期感受到寒凉的情况下,当带着暖流的日光(春天)到来的时候,他们感到了日光的温暖,对日有了进一步观察的要求。传说“羲部落”中有叫皇羲、包羲、庖羲、宓羲、伏羲等,我们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祖孙、长幼关系。我们追议,至伏羲观日东升西沉时,已创作出“六气为相垒石图”(图二),知道“日”年复一年的运行着。在“六气为相垒石图”中,包涵了羲族先民感知到“日五日不见,失其位也”,由此总结出:“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相,四相为年”的认识过程,在羲族观日的认识过程中,已建立起四方(东西南北)概念,已建立二分二至概念。上世纪在伏羲故土甘肃天水永靖出土6000年前的“双龙古太极图陶钵(现藏于瑞典远东博物馆)已包涵了分至概念。羲族时代,我国许多部族都在利用远山景观日东升、西沉位移,制定远古历法。我国东部百濮之原颛顼帝就在帝丘观日,建四维(四立),后被共工破坏。我国西南有支女族即后世讲的女娲族,他们除利用远山景观日东升西沉外,还因女性常有经血,女族先祖们将自己的经血周期与夜晚天空中那个“亮”的明暗周期结合起来思考,认识到观“亮”周期变化的重要性,在观“亮”明暗周期的实践中,认识到观“亮”周期与经血的周期都在28-29天,当她们将这一认识与“日”年复一年运行相结合的时候,提出了“月”的概念,于是将夜晚天空中那个“亮”改叫“月亮”,提高了远古历法理论的内涵。(我们将这一历法史实定在女娲时代)这一消息传到羲族部落后,促进了伏羲部落的发展。与此同时伏羲又将颛顼四维(四立)概念学来,加入二分二至之间创四季八方学说,后来发展为八月历,早期的八卦符号乾()坤()离()坎()就是八月历的月名。伏羲在创八月历时,根据太阳一日、一年运行位移规律,提出了天地定位概念,并作天地定位图(图七) 创分至四维天地定位图(图八)。在这个图中,伏羲突然感悟,“二分线下,处于冬春,夜长昼短,气候阴寒,乃气之重浊,下凝为地。二分线上处于夏秋,昼长夜短,阳光普照,气之轻轻,上浮者为天也”。伏羲的这一思想反映了天理,明确了天阳地阴概念。 老子的“道生一”还可从系辞中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寻找答案。古魂、游魂各为何意?归魂、游魂概念怎样?西汉今文易学家京房撰《京房易传》三卷,《京房易传后序》曰,“魂,阳物也,谓乾神也。”北魏易学大师卫元嵩撰《元包经》强调“以地包天,”“元者,万物之始。”其主导思想为“乾坤相包”。解释了“归魂、游魂”之理。邹学熹引《伍剑禅与章太炎论易卦为归魂、游魂》指出:“古曰,日光的阴影为魂,魂就是晷影(圭表之影)的代称,一年往来于赤道两次,前为春分,后为秋分,夏至日游极北,名北回归线,自是之后,渐次南归;冬至日游极南,名南回归线,自是之后,渐次北归,皆须经过二分之点,往来循环不已,易学上名曰归魂,游魂。”邹学熹强调:“魂为晷影,游移南北,……。”可见“晷影”之南北往来范围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春秋分联线,成为“游魂”“归魂”的出发点与归宿。这个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老子讲的“一”。《庄子》的“大一”(时空范围)和《礼记》的“大一”(元气),也是天地定位图中的分界线。正如邵雍指出:“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古人将春分秋分联线(赤道)看作“天地之心”,反映了天道往复之理,是很有建树的。 现在我们可以直解“太极”本意了。在天地定位图中,天地之分界线为天地的中心。而天地定位图反映的是盖天说,盖天说的天地定位图是一个圆,是在圆的基础上将天地分开。而画圆,首先必须取一圆心,圆心之点便是“大一”(元气)的中心。因此圆心这点便是天地之心的极点,故叫作“太极”。 在“太极游魂,归魂八方图”中,太极阴阳图是由天地定位图演变来的。在“太极阴阳图”中有一圆心点,这个点可看作“太极元气”,“太极元气”由此向圆周分布,构成天地。所以在古人看来“太极”是构成宇宙的本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讲“太极元气”说的。 远古天文·历法理论是“太极”与“太极文化”之根。太极阴阳理论是原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医学理论之根。(严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