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新闻频道 首 页 新闻中心 十堰要闻 县市区新闻 乡镇新闻集锦 图片新闻 南水北调 汽车·汽配 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 媒体看十堰 民俗文化 招商引资 武当道茶 人物风采
民俗文化网 首 页 民俗新闻 武当武术 史话武术 武术名人 武术图片 鄂西北民歌 民间戏曲 民间谚语 民间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 汉水文化 房陵文化 我要投稿
诗经尹吉甫文化网 首 页 诗经文化 诗经研究动态 诗经与汉水文化 风雅颂研究 民俗与诗经 史学与诗经 宗教与诗经 社科与诗经 农学与诗经 诗经研究动态 人物风采 诗经新闻
中国人论脑及脑机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秋实书屋 > 中国人论脑及脑机能 > 正文

第十一章 脑神经系统渐进性发育特征在婴幼儿优育优教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4-06-20 21:45:56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文化网 点击率:8567次

    近20年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主张提前教育或曰零岁教育,这是对的,但有“胎教”问题泛滥之势。随之出版相关书籍不少,这些书有一共同特点,认为“胎教”是有脑解剖、生理作基础的。且千篇一律地引用新生儿脑重390克,9个月时达660克,是成人脑重量的一半,孩子2岁半脑重约900克达成人的23等资料为证,混淆视听,希望借此资料论证“胎教”的科学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假如作者们采用上述资料说明“零岁教育”的可行性,那就正确无误

了。在我这个册子中将从胚胎早期探讨脑神经元的起步发育问题,借以否定“胎教”的正确性。希望对脑神经系统的认识深入一步,深入到孩子各年龄段脑神经元的起步发育过程之中,以求将各年龄段孩子的智力水平建立在各脑神经元发育的基础之上。因为人类的记忆能力载体在各相关神经元核的“记忆核蛋白”之上,思维与智力的表达,是众多相关神经元中“记忆核蛋白”储存信息综合反馈于思维中枢后再行表达的结果。所以在本书中首先探讨胚胎叫期、婴幼儿各年龄段神经系统的发育概况。而胚胎时期我的重点在于利用胚胎时期脑神经元发育特点,对“胎教”提出不同意见。

    一、胚胎发育时期的脑神经元发育概况

    讲到婴幼儿的学习,记忆问题,我们常提到一个条件,就是先天情况或优生问题。意指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与孩子降生后的学习、记忆能力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我们不排除这一认识。但因本书不是《优生学》,不探讨与优生有关的所有问题。又因探讨孩子的学习、记忆,总要依孩子各个发育阶段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基础展开论述,所以胚胎时期脑神经元的发育情况,是应该向读者作些介绍的。

人胚胎发育早期,头端(脑组织)处于优先发展地位,这是我国西汉医家早已从临床流产病例中观察到的。《灵枢·经脉》中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长沙出土西汉《胎产书》强调“3月始脂”就是指胚胎头端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现代胚胎学知识告诉我们:胚胎23个月头端占胚体长度的一半,出生时头占体长的14。关于脑神经元的发育问题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胚胎3个月以后位于间脑以上,左右侧脑室下的神经元增殖带上的神经元母细胞进入增殖期,经有丝分裂后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与增殖带脱离接触,走上“迁移”的道路,它们“迁移”至皮层各脑区(111),并且“一批一批的新生神经元推开它们的前一批神经元,而停止在后者的外侧”,形成新皮层,使人脑皮层逐渐增厚。脑神经元的“迁移”现象,大约延续至降生后的2~3岁,有说要到3岁半的,总数达140亿。每一代神经元都“迁移”到它们各自合适的地区和皮层的各个脑区,为完善它们的生理功能而发展它们自己的整体解剖结构特征。《健康报》2007226日用“人脑发育按部就班,新生细胞影响学习”为题,简要介绍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选择74个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证明了新生儿头几个月人脑发育的特征,上世纪中后期的研究证明:成人人脑皮层神经元分6个层次排列,每一层神经元各自完成不同的功能;同时证明:胚胎68个月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的神经元基本完成6层结构。胚胎脑发育说明:妊娠约4周时,神经管头端出现3个膨大部,即前脑、中脑、菱脑。菱脑进一步分化为后脑与末脑,至6周,此期胚长23厘米。接着前脑分化为端脑与间脑、中脑则无明显变化。因此,由神经管头端演化成端脑、间脑、中脑、后脑、末脑5个部分。此期妊娠约12周,胚长810厘米。在发育过程中端脑极度扩大,为构成结构与功能完备的人脑作了准备。后脑再

分化为脑桥与小脑;以下成为末脑与延髓(11-2)

在图11-2(a)端脑图示4个箭头亦可代表左右侧脑室神经元增殖带上的分裂繁殖的神经元迁移图示。图11-2(b)、脑干下部第四脑室底(菱脑)增殖中心分裂的神经元则定居于脑桥和延髓的腹侧部。由后脑分化而来的小脑的颗粒细胞,有独特的分裂形式。不论胚胎时和降生后,新生神经元在“迁移”过程中对各种物理(声光)化学、生物因素的干扰都十分敏感,当“迁移”的神经元因各种因素干扰而未能到达它们各自应该到达的皮层靶点,而分散在白质内,或其他部位,失去了它们的发育时机时,可导致脑的各种畸形,严重

    (a)128厘米人胚脑的侧面观,箭头表示大脑半球增长的方向,同时可代表内侧脑室分裂之神经元迁移方向

    (b)12周人胚脑矢状切面者形成脑的体积缩小,或部分脑回乃至较多脑回变平,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因此,母亲们在妊娠时期,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尽力保持心态舒畅,避免用药,保证胎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胚胎早期脑发育可简述为图11-3

    从总体讲,胚胎早期和晚期的脑神经元处于起步发育阶段,神经元内核、外形都很原始,没有记忆知识的能力,用胎教仪在孕妇腹壁进行“胎教”是有害的。

    二、婴幼儿时期脑神经元及其网络发育概说

    我国儿科学规定,胎儿降生后,从01岁叫婴儿期,第一个月又叫新生儿期,15岁叫幼儿期,57岁叫学龄前期。

胎儿降生后的头3年左右,新生脑神经元继续从左右脑室的增殖带上的神经元母细胞一代一代地分裂,一代一代地进入“迁移”过程,各新生神经元经一定的路线与时间约束,到达它们各自的大脑皮层靶点。应该指出:新生神经元之形态基本是点状的,它们的树突轴突都未充分发育(11-3)。它们的内核结构也不完善,都有待“迁移”至靶点后,再根据生理功能,并在相关刺激因素的不断刺激下进入发育期,人脑各部位神经元的发育期有长有短,要根据它们所在的部位,执行的功能需要而定。如新生儿9-14天就可在感知有人将他抱起而出现吸吮反射,可见主管感知的许多神经元已将感知的信息转换成吸乳的需要,又将这一信息传递至运动中枢主管吸吮动作的许多神经元建立了突触联系,因而才有吸吮肌群的运动。在这组与吸吮反射有关的所有神经元中,它们的内核与接受信息的树突,传出信息的轴突都是较早起步进入发育期的。只有它们的发育与其他相关神经元在914天建立了突触连接之后,并且相关神经纤维完成了髓鞘,方可在被抱起时皮肤各感觉器将感觉到的信息向上传递,完成吸吮反射。但是,与主动爬行、学步、平衡以及学习记忆、思维功能的神经元相比,它们发育时限的区分,(包括相关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是用月或年来计算的(11-4)。在这个图中,a1a2联线表明9~14天新生儿被抱起时各皮肤感觉信息传至感觉皮层,感觉皮层传至运动中枢,运动中枢再将信息传至脊髓C1,脊神经再调动吸吮肌群,产生吸

吮动作。b1b2联线即追光联线,视觉将鲜艳光束信息传至视觉中枢,视觉中枢将信息传到运动中枢b2,运动中枢神经元将信息传至脊髓C2,脊神经再调动颈部肌群等完成扭头追光运动。在这个图中提示,其他皮层的神经元都有待进一步发育,它们的树突尚未充分发育,轴突尚未延伸,从形态上看,每一神经元基本为点状,神经元内的核更有待进一步发育。应该指出:在本图中所讲大脑皮层内的脑神经元,不包括属于周围神经系统的12对脑神经的发育情况。12对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在03岁以内。许多脊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更晚。为帮助读者理解以下叙述的需要,首先设计单个脑神经元树突、树突芽、轴突、轴突分支及突触网络图示(11-5)供读者参考。在图中,请注意以下几点:对于单个脑神经元讲,树突、树突芽主传入信息或接受外来信息。轴突、轴突分支是传出信息的,是轴突分支将信息传递至各相关脑区的许多神经元,共同完成记忆、思维、运动等机能。两神经元之间依靠神经元a树突与神经元b轴突组建突触,因此在脑神经元网络中,突触是传递信息的纽带。在本图中所见:“神经元n1轴、树突触”是指另一个或N个神经元的轴突或轴突分支与这一个或N个神经元的树突或树突芽组建的突触;“神经元n2树、轴突触”是指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树突芽与这个神经元的轴突或轴突分支组建的突触。脑神经元网络结构(突触的建立数)多达1014量级,在此图中可见一斑。

     在脑组织内存在许多团核,如杏仁核、海马回、丘脑等,在他们内部都有许多神经元,主宰许许多多的生理功能。从发生学讲,它们都比较原始,人脑解剖学中说有一个名词叫新皮层,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大脑皮层。科学家比较共识的是将大脑皮层根据功能不同分作52个区(11-5),在52个区中,90%的皮层神经元结构分作6层,每一层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有别,它们执行的功能不同。但在52区中的4区、6区的神经元只5层,而17区则增到8层。中间皮层如扣带回和部分海马旁回等,因他们的功能不同,其神经元层次网络组建有它们自己的特色。

    实际上新生儿降生后的头3年左右,当脑神经元完成140亿“迁移”到达靶点之后(有资料说3岁半时仍有脑神经元“迁移”),各脑神经元已开始按照所在靶点的功能进入更加完善的发育过程。换句话说:各部位的神经元要根据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起步完善它们的神经元内核结构、树突、轴突的延伸,组建突触,完成各具功能特色的任务。可见备脑区神经元组建突触的过程是复杂的,整个脑神经元网络是十分复杂的。

    应该说:人类25岁是许多脑神经元突触网络及内核、树突、树突芽、轴突、轴突分支发育的第一高峰期,许多神经元内核结构的不断完善,为长期记忆提供了物质基础。英国著名儿童教育学家丽沙、米勒(Lisa Miller)在《了解你四岁孩子》一书的前言中列举了一位老妇回忆起4岁时被带到照相馆照相送给在前线打仗的父亲,这件事80年后仍记忆犹新,表述她刻意装出来的笑容不同于平常自然的笑。当时她还惊讶地发现大人们很喜欢装出来的笑容。在丽沙的这一记忆中,说明4岁孩子记忆的这件事的全过程中牵涉到许多神经元的内核中储存相关内容记忆,反映了4岁孩子脑神经元网络结构的完善程度。《健康报》199836日载一短文《人的语音记忆在1岁内形成》,这则消息来源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脑研究所,该所里斯道内泰宁教授研究表明:人的语音记忆是在612个月的婴儿时期内形成的。内泰宁教授采用大脑皮层的磁场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半岁以内婴儿大脑皮层对各种语言的发育的反应没有任何区别。但内泰宁指出:1周岁以上芬兰幼儿的大脑对与芬兰语十分相近的爱沙尼亚语中的陌生发音反应完全两样。我们分析这与1岁以上幼儿脑神经元内核中的“记忆核蛋白”组建有关。只能说,1岁的婴儿语音记忆机能已经起步,不可讲“形成”,内泰宁教授说“2周岁以内是培养语音记忆能力的最佳时期”。并补充说“成年人也能储存语音记忆,但不会像幼儿时所储存得那么完美”。我们分析,2周岁的儿童大脑神经元内核结构进入发育完善的第一周期,是孩子进入语音记忆的最佳时期之一。因此对2岁左右的孩子我们应该加强与孩子的语音交流。不能理解为“2岁儿童是语音记忆的最佳时期”,难道51218岁即学龄前期、青少年期不是孩子学习语音、学习数理的最佳时期吗?结论说:“成年人储存语音记忆,不会像幼儿储存那么完美,”是错误的。

    孩子6~11岁,上小学读书,每天老师领导孩子诵读、识字、默写、讲解文词、推演数理,介绍各类自然知识,这些知识对全脑区各神经元进行广泛刺激,促进它们的发育。因此,这一时期是脑神经元内核与突触网络结构形成的无与伦比的高峰期。这一期内各脑神经元核内的“记忆核蛋白”不断组建,嵌含于DNA的双螺旋链上,表现为孩子逐步具备了广泛的长期记忆能力,有些知识在反复强化的基础上记忆后印象极深,可终生不忘。但各类神经元内核结构的完善是相对的,因6~11岁孩子的大脑在发育的道路上还有一段遥远的里程。或者还因他们积累的各类经验不足,各类知识面不广、不深,尚不能展开广泛的形象思维与推理判断。这是胎儿、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的渐进性所决定了的。

    三、对当今流行的“胎教”必须批判

20余年来,有些国家的某些人为商业利益,推出“音乐胎教”,主张用“胎教仪”贴近孕妇肚皮向胎龄3个月以上的胎儿播放各种音乐,误导年轻的准妈妈们说:“音乐胎教可提高孩子智商,”这一事件传入中国十数年,有传播者将中国古代“胎教”一词与其混淆,后果极为严重,迫使我们在此书中必须用些笔墨加以澄清。

    ()中国古代孕产、优生史概述

    我们曾在远古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中考察过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对成年女性尸体的尊敬,山顶洞人在成年女性尸体周围撒布赤铁矿粉末,这是对“母亲”的崇敬行为。有学者考证,山顶洞人的祖先是许家窑人、峙峪人。许家窑人是距今4万年前的中国新人的代表,他们已有远事记忆能力,在狩猎工具上已发明了“飞石索”,提高了生产能力。这一时期的新人(晚期智人)的社会生活,应该建立在以母亲为纽带的群居生活基础之上。即人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了。新人以来的新人中的母亲们,他们已有远事记忆能力将自己妊娠、临产中的某些特殊情况记忆下来.如对脐带的处理,对新生儿的保护已逐步脱离本能行为。已能作出一些有目的的保护新生儿的动作,如主动将脐带咬断,以免胎盘影响胎儿,腐败发臭,如主动抱孩子、喂奶等。随后的2万年,峙峪人,山顶洞人的母亲们主动为孩子做的事更多,如制造骨针,主动为孩子缝兽皮衣服保暖,为孩子提高了抗寒能力。因此,可以断定.母系氏族的母亲们,尤其是近万年以来的母亲们比较重视自己在孕产过程中自己感受到的生理特征了,比较重视对新生儿,婴幼儿的保护了。我国3500~3000年前的甲骨文中与孕育,临产有关的卜辞800余条,其中目前已知反映与孕、产、哺有关的字至少20个,包括怀孕5字,临产14字,哺育1字。在临产14字中,已有头先露(顺产),足先露(难产)之分,说明殷商时期我国的临产保健已经起步了。

    在我国先秦史料中对于生育问题是重视的。《周易·渐卦》提出:“妇孕不育,失其道也,”讲的是妇人受孕,但小产(不育),其原因在于“失道”,这里所指“失道”,当然是讲失去怀孕的道理。如孕妇本来应该多休养,但在生活奔波中跌跤引起小产,就是孕妇未能维护好自己妊娠的道理。该卦又举一例说:“妇3岁不孕,终莫之胜,吉!”此卦讲:妇人结婚3年不怀孕,终于怀上了,是好事。反映古代礼制的一部《礼记》,将社会、家庭的行为规定的十分严明,可谓“桎梏”,但在“屈礼”中强调“聚妻不取同姓”,是当时族居生活的反映。父系社会时期,以父系为纽带群居,多为同宗群居,在同族同宗群居中,5代以内同族同姓婚配者不少,男女同姓婚配,产子残疾较多,当人们总结了这一经验后,提出“聚妻不取同姓”是进步的,是科学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47)明确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至《昭公元年》仍载:“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国语·晋语》讲:“同姓不婚,恶不殖也。”说明春秋时期的许多著作都涉及于优生问题。为《大戴礼记》中提出“胎教”一词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澄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胎教”内涵

    当前许多学者纷纷为“胎教”著书,难以统计。有突出优生讲“胎教”的,有按孕周讲“胎教”的,有取怀胎280天讲“胎教”的,真可谓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平心而论,这些著作花费了作者们不少心血,所采资料较广。作为“胎教”之“书”面市,总算将某些内容建立在可信的基础之上,传播了某些科学知识,如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胎儿的胎内发育进程等,大凡写一本“书”,总要抬出一些实在的东西为推销自己的观念服务,宣传“胎教”的先生、女士们很难逃出这一指导思想。4年前中华儿童保健学会主任丁宗一教授指出:“一些人为了商业上的目的借用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的概念来欺骗群众,进行商业炒作。”丁教授指出:对“胎儿的教育根本就不是一门科学,中华医学会也从来没有采纳过胎教这一说法”,“胎儿只有出生以后,才有听觉功能,才能听见音乐。”夸大音乐胎教害人匪浅。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澄清当前“胎教”中的许多问题。

    “胎教”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高层社会,具有雄厚的优生观念社会基础。西汉戴圣总结先秦上层社会礼制,著《礼记》,在《保傅篇》中首次讲:“古者胎教”之说,反映了王富贵族的孕母们对音乐,饮食的要求,强调孕母要做到:“立而不,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骂,胎教之谓也。”戴圣在此已经讲明,孕母要做到“虽怒而不骂”,要求孕母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将孕母控制情绪称作“胎教”。东汉王充在《论衡·命义》中再提《礼》有“胎教之法”,指出:“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这些“胎教”都不是对胎儿直接施教,而是指孕母妊娠后的心态讲的,属孕母心态安宁式“胎教”范围。换言之,我国古代“胎教”的内涵是对怀孕母亲心态的要求,是通过母亲的品行,素养如“虽怒而不骂”来保证胎儿在母腹内顺其自然地发育,成长,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假如我们当今仍然用“虽怒而不骂”来要求孕母,并将此解释为“胎教”,我们是可以接受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对孕母腹壁进行“胎教”必须停止

    在我的手头有一本《图说胎教280天》,作者在前言中说:“我们特组织多名作者精心打造了《图说孕前准备6个月》、《图说怀孕40周》、《图说胎教280天》系列丛书”,提出“科学实施胎教的方法”。作者在前言中给年轻孕母们的“诱饵”是很多的。

    作者开卷提出:“什么是胎教?”很能引起读者注意。但回答说:“优生及广义的胎教。”现代知识告诉我们:“优生”是一门包括遗传基因在内的学问。而按他们的意见,“胎教”就是“对胎儿的教育”。应届“优教”范围,怎能与“优生”捆绑在一起!“优生及广义的胎教”不就是一种误导吗?作者搬出《黄帝内经》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关于“胎病”的论述。试问:“胎病”能代表“胎教”吗?在《素问‘奇病论》中,是有“胎病”记录,全文作:“问曰: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答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奇病论》的作者讲“胎病”是因孕母受了“大惊”所致,与“胎教”有何关系?为扩大误导,作者还说:“胎教是集优生、优育、优教于一身的学问。”在此作者将“胎教”与不相干的“优生、优育”拉进来了。分析作者的误导目的十分请楚,作者不仅对我国“胎教”一词的“历史起源”没有讲清楚,而且将“古代胎教”上升为“学说”也是一种商业炒作行为。作者在书中讲“现代胎教理论”,依胎儿发育情况说:“胎龄4个月时胎儿皮肤对冷刺激有了反应,7个月时疼痛刺激有了反应,有了视觉。”并将其认定“为胎教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作者的这种只知其一的炒作行为是十分卑劣的。妇产科知识说明:胎儿出生时限虽可感光,但视力基本等于零,追溯到胎龄7个月时,胎儿的眼睑尚未分开.眼球内部结构十分原始,如何“有了视觉?”作者强调:“给6个月以后的胎儿以声、光、触摸的刺激,是希望诱导与刺激相关的神经通路和大脑皮层中枢,使这些部位的锥体细胞增长更多的树突,使大脑与感觉、运动、思维、记忆等密切相关的神经网络更丰富,有利于出生后的智力开发。”胎儿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是这样的吗?我们根据胎儿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指出:胎龄3个月以后,左右脑室下的神经元增殖带上分裂繁殖的神经元一批一批的“迁移”至大脑皮层,至胎龄6个月时,不仅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六层结构尚未完全形成,而且“迁移”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其内核结构十分原始;内核结构的完善、树突、轴突的延伸都有待于根据发育过程中的“渐进性规律”进行,不是胎龄6个月时在声、光的刺激下可以完成的。且6个月胎儿的大脑皮层功能区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夸大胎儿脑生理功能是不切实际的。胎儿时期至2~3岁的幼儿,所有脑神经元的内核结构的发育情况,神经元的树突、轴突的发育情况,各脑区神经元之间建立的突触联系情况都是不一致的,都根据它们所处脑区生理功能要求具有“渐进性”发育过程。脑神经系统发育的渐进性,取决于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的智力要求。如新生儿1个月左右,当有鲜艳的颜色出现时,新生儿可有颈部肌群收缩,产生扭头,追视光源。但他不能记忆,23岁的孩子虽有不随意性记忆,但未具备长期记忆能力,3~4岁的幼儿虽有简单的推理判断,但他积累的经验太少,推理判断十分有限,无法进行数理学习,无法理解3+3=63×3=9等演绎过程,因140亿脑神经元内核结构的完善是逐步进行的。尤其各脑区神经元之间为了记忆某一知识而组建的突触网络是在学习时根据学习的需要而组建的。

    关于脑神经生理,《图说胎教280天》中的错误是很多的,如86页说“一个小小的头里面,竟然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又写道“人脑新皮质神经细胞,据说数量就已高达150亿个”。同页写道“在短短的280天之间,同时完成1000亿个脑细胞的制造”。第87页又说:出生时,脑的重量400克,脑的神经细胞约有1000亿个,此后神经细胞不会再增加。第89页再次重复上述观念。在同一本书中反复强调“婴儿出生时,脑神经细胞已达1000亿”。我们不知是哪一本书中讲了这样的意见。该书第193页提出新说:现在认为脑神经细胞分裂增殖可持续到1.52岁。但又强调:胎儿在生长过程中,脑细胞增殖有两个高峰,大部分脑神经细胞在出生前分裂而成。前言后语,不知怎样统一。到第357页说了一句比较接近实际的话:胎儿的神经发育,从胎儿几个月开始,一直延续到23岁。在此作者应该讲的是“间脑以上,左右侧脑室下的神经元增殖带上的神经元母细胞进入增殖期,经有丝分裂后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走上“迁移”的道路,“迁移”至皮层各脑区,形成新皮层,这一过程,延续至23岁,脑神经元总数达140亿个。可见作者至357页才说了一句与实际一致的话。

    当前风行于世的“胎教”有一个要害问题,就是“音乐胎教”,就是主张将“胎教仪”紧贴孕母腹壁向胎儿直接播放音乐的“音乐胎教”。《图说胎教280天》第241页在“音乐胎教”中提出“音乐灌输法”,听到“灌输”二字,知道此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作者写道:“可将耳机或微型录音机的扬声器置于准妈妈腹部,并且不断地移动,将优美动听的乐曲源源不断地灌输给母腹中的胎儿,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左右。”给胎龄6个月的胎儿强行播放音乐,适合吗?第243页再次强调:“器物灌输法”,“将扬声器放置于准妈妈的腹部,当乐声响时,不断轻轻地移动扬声器,将优美的乐曲通过母腹,源源不断地灌输给胎儿。”可是在第332页作者这样写道:“千万不要将收录机直接放在腹壁上给胎儿听,噪音可损害神经。”这里作者讲“收录机”,未讲“扬声器”。作者接着写道:“乐曲播出后,要不断移动(动作要轻)扩音器,将优美的乐曲透过母亲的腹壁,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胎儿。”后面这段话明明是241243页的“灌输法”内容。而“灌输法”分明是强调将扬声器紧贴母腹的,但作者前一句出现了“千万不要将收录机直接放在腹壁上给胎儿听”。又强调“噪音可损害神经!”请问作者写这段时到底在想什么问题?《图说胎教280天》中的错误太多了。

    从报刊得知,近年来“胎教”在我国正在泛滥。《中国中医药报》2007720日在优生优育栏下报到“抚摩胎教,提前交流”,文中采取中医界的主张妊娠20周起“是准妈妈与胎儿交流的好时期,每天抚摸胎儿,同时给他听音乐,有利于智商发育”。《健康报》2007614日在特色医疗栏下用《中医产科康复受青睐》为题报道“黄岩中医院产科康复专科运用中医手段,为孕产妇提供围产期,产褥期保健”服务。应该说有中医特色是一件好事。但该医院将中医特色用于“胎教”,说“产前胎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呼唤胎教法,抚摩胎教法和音乐胎教,光照胎教,游戏胎教等,以激发胎儿的人脑神经细胞增殖”。我们读了,啼笑皆非。中医的什么理论支持“胎教”?中医院应该介入“胎教”吗?奉劝那些赶时髦的医疗单位别为经济效益而伤害胎儿了。中华儿童保健学会主任丁宗一教授早于2003127日在《健康报》发表文章《胎教根本不是科学》。《中国中医药报》2007618日再次报道:“胎教音乐不当,能损新生儿听力,”亦应是一个警告!1987年国外曾有文章指出:“胎儿怕噪音。”《图说胎教280天》也在多处写到“胎儿怕噪音”。1993年北京天坛医院一项研究证明,“结果发现孕2123周组胎儿对音响有应答反应,主要表现在胎心增快,胎动增加”。胎儿对光照主要是“胎动频繁,并出现膈肌痉挛”等诸多异常现象,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这项研究还结论说:“但胎儿至新生儿以及婴幼儿时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婴儿出生后的半年内应继续重复胎教内容,否则胎教的效果可逐渐消退。”这一结论告诉我们1993北京天坛医院的研究证明胎儿怕噪音,怕光照刺激,在孕母腹壁上给胎儿光照.导致胎儿膈肌痉挛,难道这样的结果还不严重吗?因此我们呼吁立即停止“胎教”宣传,停止上述“胎教”行动。正确引导父母们对新生儿开展零岁教育,才是最切合婴幼儿解剖(含神经解剖)生理实际的。199936日《健康报》载吴斌文《当心胎教音乐让胎儿失聪》,文中引山东某市一孕母从市场购得胎教仪和胎教音乐多种,从孕3个月起每天紧贴腹壁向胎儿播放音乐。结果当孩子出生至2岁半时,肯定孩子为先天耳聋。因“胎教”噪音破坏了胎儿听觉系统的正常发育,追悔莫及。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有学者经研究后指出:音乐胎教,属于“胎儿超早期教育”。需知这种“超早期教育”是没有解剖、生理基础的。胎龄3个月的胎儿,虽然人脑与神经系统处于优先发育的地位,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还未完成六层结构,神经元内核结构十分原始,树突、轴突未分化,颞叶听觉皮层也未完全形成。就内耳讲,8个月的胎儿内耳形态亦十分原始,没有具备听声音的条件;即使成熟胎儿,鼓室内充满分泌物,外耳道紧靠鼓膜,虽有空气,亦有羊水,且人脑听觉皮层之神经细胞的树状突发育不全,已有的树状突尚无髓鞘,如受刺激,其兴奋只会泛化。更为重要的是内耳听神经与皮层昕神经及其他部位的神经元尚未建立广泛的网络联系。以上事实说明整个胎儿期内,胎儿都未具备听觉能力。假如向胎儿播放音乐,向胎儿播放的音乐频率应有严格限制,且胎龄越小。要求频率越低。国内外并无学者经研究提出具体指标意见。因此,当今的胎教仪盲目性很强。在5个月的胎儿,内耳听神经、人脑听觉皮层都处于非常灵敏的分化发育阶段,用“胎教仪”进行误导,极易引起各神经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偏离正常轨道,后果难测。我们知道,在内耳基底膜上,有数以10万计的听神经细胞,构造十分精细,在胚胎发育时期,很可能因高频干扰影响听神经细胞发育停滞,导致先天耳聋。更为严重的是,胚胎5个月至降生时脑神经元正处于分裂繁殖的第一高峰期,它们分裂后要进入“迁移”到达相关靶点后再根据功能要求完善自身结构。处于“迁移”状态的神经元对外界因素十分敏感“胎教音乐”能干扰神经元的“迁移”活动,导致神经元停滞于中途,影响全脑神经系统发育。因此“音乐胎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活动。何况有学者指出:“胎教受富内环境限制,与胎儿没有语言影响,也不可能从社会文化教育上去提高胎儿的智力。”“将早期教育无限提前。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都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我们将《健康报》2003127日丁宗一教授的文章再抄一段,丁教授在文中指出:“所谓胎教是一些人,为了商业目的,借用生理学、心理学、医学概念来欺骗群众;胎儿只有出生后才有听觉功能,何谈胎教对胎儿有好处。”丁教授的惊呼已过去多年,但市场“胎教”新书层出不穷,《图说胎教280天》就是代表作。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将我国历代要求孕母保持心态良好的“胎教”及中医的“心”、“神”进行毫无顾忌的更改以后为自己的“理论”服务,将胎儿脑内正在分裂繁殖,“迁移”的点状脑神经元及发育具有“渐进性特色”的脑神经元夸大为可以“在胚胎期就能促进它们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触联系”。将本来在降生以后各脑区神经元才有可能根据所在功能区功能的需要,在外来各种感觉的刺激下才能逐步起步进人突触网络组建的事实,提前到胎龄6个月时就已进行,这种唯心论何等可笑。全世界已经起动人脑机能研究16年之后仍以此骗人,难道还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我们不能同意超客观的“音乐胎教”的实施与推广,我们主张:妊娠妇女应加强营养,做到心情舒畅,如有条件应在休息时,自己听听轻音乐,看看开心的书画,或者自己唱几首歌,演奏一些开心的乐曲。但这些行为都不是对胎儿进行直接教育。当孕妇自己心安理得时,胎儿便可在良好的母体内环境内顺其自然地发育成长了。

    用胎教仪直接对胎儿进行胎教致聋的悲剧不应该再重演了。请求因商业炒作目的而宣传“胎教”者停止宣传,劝准妈妈们不要受骗,赶快停止“胎教”。

    四、在幼儿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幼儿的“不随意记忆”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走过了数百万年。换句话说:自古猿进化为猿人,人类的智力发展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了。据考古资料反映人类进入猿人初期时,脑容量只600余克。后来由于长期的直立行走,双手劳动,语言及熟食的多重刺激下,使脑组织各部位都得到发展。到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脑容量平均达到1059克。20万年前的古人(如广东韶关马坝人),脑容量已达1300克左右,与现代人差别不大。随后,20万年以来,人脑的发展,主要在各脑细胞之间由神经纤维产生广泛的联系,促进了思维能力、远事记忆能力的发展。尤其近5万年以来,人类进入新人阶段,他们的远事记忆能力与现代人没有差别,为积累生活经验及原始科学知识的积累与原始生产工具的改进、发明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现代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重复着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人体解剖、生理知识告诉我们:胎儿出生时,脑容量在350400克,1岁时可达900克,这是1岁以后的孩子出现“不随意记忆”的物质基础。“不随意记忆”是24岁孩子的记忆特征。许多年轻的父母在翻阅孩子成长日记的时候,往往发现孩子在1岁半左右的日子里,已经会背诵由父母口授的几首诗词了。孩子1岁半左右的背诵能力,都是孩子没有预定目标的“不随意记忆”的结果。孩子到了3岁,脑容量达1000克以上,大脑皮层神经元已完成140亿,分化出现许多树状突、轴突分支,它们分别向各相关脑区相关神经细胞延伸,根据需要组建突触,通过突触互相接通相互传递相关信息,脑生理机能发育进展较快,“远事记忆”能力已经产生。当然3岁孩子的“远事记忆”是不牢固的。“不随意记忆”增加了孩子学习的情趣,“远事记忆”的参与丰富了孩子的知识使“记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有学者研究证明:人类最初4(幼儿14)智力的发展,等于后13年的发展;在头4年中,人脑结构的发育受营养的影响,而大脑皮层功能的发育,则受外界刺激与教育程度的影响。结论说:在孩子头4年中,有计划地启迪、教育孩子、可使孩子智力发育得又快又好。有资料反应:在生命(孩子)的前4年中,你(孩子)会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还有学者基于上述脑生理发育指出: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重要时期。从总体讲:上述论点是对的,但核心问题没有讲透。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孩子头4年中智力的发展情况呢?我想这应该与孩子头4年接触到的各类知识有关,与脑神经元及神经系统发育的渐进性特征有关,与脑细胞解剖、生理特征即信息储存规律有关。比如孩子在认人方面认识了舅舅,认识了大姨,舅舅和大姨的外形特征、音频音量,都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有关信息输入到孩子的大脑,分别储存于某些脑细胞之中,当下一次见到舅舅,舅舅的有关信息再次通过视听传向人脑刺激原来储存这一信息的脑细胞激活,于是孩子就记起了这位男人是舅舅。4岁前的孩子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的渐进性决定了孩子在不随意记忆下认识了10人、20人,将来在随意(主动)记忆下,还要认识许多人,而认识人,只是认识千万事物的一条,大脑细胞对于储存人物信息过程(为某一人物建立数据库)是基本储存于一些特定的脑细胞之中,记忆人物信息的脑细胞当然是数以亿计的。对于4岁的孩子,父母已经不止一次领他出去观看花鸟虫草、山水树竹了,花鸟虫草、山水树竹的信息都分别储存于人脑的不同部位的不同脑细胞之中:在储存花的那群脑细胞中,将来还要储存各类独具特色花的信息。4岁的孩子已学会了许多儿歌、诗词、顺口溜、童谣等,人脑细胞在随意(主动)记忆的情况下分别将不同的内容储存于不同的人脑细胞群中。换句话说不同的学习内容都分别储存不同的脑细胞之中。有些幼儿对于数的记忆差,有些很好,说明每一个人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特征。应该指出:记数的脑细胞与记忆诗词的脑细胞是不同的,就像储存美术信息的脑细胞与储存体育技能信息的脑细胞不同一样。当某一个脑神经细胞已经储存了某一类信息之后,将来它只接受同类信息的储存,而排斥另一类信息的介入,脑细胞的这种特性,有利于记忆的条理化,保持记忆的条理分明。各种知识在人的头脑中之所以能记忆下来,就因为各类脑神经细胞在接受了外来有关刺激之后,产生兴奋,通过树状突将有关信息传向它需要交流的脑神经细胞,经反复输送、传递、反馈等构建过程之后才记忆(储存)下来。如在记忆人物时通过视觉将人物的特定信息之五官四肢,上下部量储存于脑后枕部的视觉皮层中的特定细胞中,通过听觉将人物的声波音频音量音调信息储存于颞叶的听觉皮层中的特定细胞中,不论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中的信息处理都要在前额之思维皮层进行构思(思维)调节之下相互不断的信息沟通,将人的外形和声音特征勾画出一个特定人的形象来。在下一次当碰见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外形很快反映到视觉皮层将声波音频音量音调很快反映到听觉皮层,两个皮层有关的细胞中发出信息,不仅两个皮层间的有关脑细胞进行信息输送、传递、反馈,而是两个皮层间的有关神经细胞与前额皮层中管理这个特定人物有关的脑神经细胞也发生数以百万次的信息交流。如果与这个人发生语言交流,知道这个人是开车的,造船的,或者是工程师等,那么叉要与颞叶的语言中枢的皮层细胞发生无数次的信息交流,借以完成语言交流的任务;于是这个特定人物的每一个情况就被在不断的接触中逐步记忆下来了,就认识这个人了。我们的生活经验还告诉我们:对于一位熟知的人物许久未见,当在脑中再现这个人物时,大约有5条信息可以启动。如突然见到这个人,马上能叫出他的名字,有关他的一切信息都可浮现在脑中。如突然听说这个名字,突然在某载体上见到这个名字,或者突然接到这个人的来信,从笔法上,通讯地址知道这个人或者接到这个人的电话,马上有关他的各类信息资料都会被调出浮现于脑际。这个事实告诉了我们人脑的一些记忆特征。

    孩子的学习记忆即知识的储存与上述道理基本一致。孩子在认字时要看字形,要根据老师的领读进行朗读。字形的信息储存于枕部的视觉皮层,跟随老师朗读的信息储存于颞叶的听觉皮层和语言皮层,而且他们都要在前额思维皮层的构思之下进行信息传递。还有通过胼胝体无数次的协调左右两半球的信息交流,这便是孩子学习的途径。以后每一次学习相似的内容都将以这些“途径”为基础进行记忆。孩子大了,当学到同一类新知识后,还要从特定脑神经细胞中将原有知识调出来重新归类。如4岁的孩子认识了“鱼”,将来还要知道鱼有许多种类,还有咸水鱼(海鱼)与淡水鱼,有些人还要知道鱼的进化史,以及解剖结构,鱼的生理病理等,这就是对鱼认识上的深化。有关鱼类的知识都储存在相对恒定的某些脑神经细胞中。4岁以后脑神经系统进一一步发展,为构建识人信息库、识字信息库、语言信息库、数理信息库、音乐美术信息库存,以及数不清的时间信息库、空间信息库、方位信息库,乃至风雨雷电、万事万物之信息库打开了道路,为以后的学习创造了记忆的条件。所以孩子4年以前智力的发展等于后13年,并不是讲孩子4年前学习知识的总和等于后13年,而是讲孩子头4年以前所接触知识种类,即他所构建的学习途径,为在以后13年所学新知识构建了学习的途径。可以说孩子头4年在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接触中,在与收录机、电视机的接触中,在与社会接触中构建起的许多“学习途径”,为以后深化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对零岁婴儿及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使孩子智力发育得又快又好的根本原因。其实简言之:以人脑渐进性发育为基础的“不随意记忆”与“远事记忆”(含主动记忆)的不断发展,是幼儿记忆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做父母的。或者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们,都可以根据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充分而适度地利用它,帮助孩子从26岁起便学得一些人生常识,含某些哲理性常识,这样不仅为孩子顺利进入学龄前期打好基础,而且还有利于孩子人生观的形成。根据幼儿的脑生理特征,在幼儿学习与记忆某一类知识,如某一类具有哲理性的知识时,必须遵守简明、通俗、反复强化原则,包括每年都重复教授13次。有关问题,将在其他文章中探讨。

这里我想为了加深父母对“学习”这个概念的认识,我必须再重复几句。学习这个词大约春秋时期,就是一个联合词组。《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指小鸟学飞。老子强调:“欲不欲”、“学不学”、“知不知”对“习”未加说明。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夫子在对学生的要求中,是将学与习拆开来解的。孔子对“学习”的认识深入一大步。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思索以通之。”现在我们分析:学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对前人留下的书本知识的认识、了解与探讨是学,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探讨,更明智者是从你认识的人的优劣中学,学人之长,避人之短,学的目的在于为自己增长才干,增长临时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了增长学习的效果,在学中必须“习”,“习”就是思考,就是练习,对于小鸟就是学飞。所以孔老夫子又讲:“学而不思则罔。”“习”不可独立存在,“习”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所以孔夫子又说:“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应该像毛泽东一样善于学习,毛主席没有上“讲武堂”、没有上“黄埔”,他的军事才干从何而来?他爱书如命,他的军事才干从孙子兵法,从子书群中,从三国演义,从唯物辩证法中来,从斗争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经验,留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中来。在井冈山的斗争时期,他听王佐讲了战胜强敌的故事。核心是不正面交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溜。毛主席将此发展为游击战术。当今世界的军事行动中仍起指导作用。对于我们教育孩子,就是灌输学与习的关系。毛主席向王佐学习,学习他的优点,努力从各方面克服他的缺点,将一支草莽武装改造成革命队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Copyright © 2013-2020 秦汉医学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人民路太和医院 联系人:严健民,刘伟 投稿邮箱:38702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