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10-01 22:00:32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学刊》第三期 点击率:4927次
感谢刘澄中教授的热情祝贺,感谢刘澄中教授指点两岸学者在秦汉医学研究中的概况与方向。回顾两年前我们在撰(秦汉医学学刊》发刊词时,才较为明确地意识到在重建中医理论时,树立经脉学说及经脉学说中的足太阳膀胱经: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范围所代表的植物神经解读经脉理论“内属脏腑”的实质,将是未来中医理论最为明智的选择,这是我们在经脉学说起源探索中经二十余年的努力才认识到的。愿两岸学者共同努力,深入探讨秦汉医学,为继承中医理论精华而切磋。
2006年4月1 0日
由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学会秦汉医学分会主办的《秦汉医学学刊》于2004年12月出版了创刊号。经脉医学理所当然地成为秦汉医学中的主要内容。为此,不揣冒昧,特撰此文以表祝贺之忱。
一、 台湾出版的有关秦汉医学的专著
《死生之城——周秦汉脉学之源流》
李建民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O一),台北,2000年。
开本1/16,435页,约40万字,插图50幅。乐学书局经销,新台币500元。(略)
《中国古代医学的形成》
李建民主编,山田庆儿著,廖育群,李建民编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略)
《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学》
刘澄中,张永贤著,台北:知音出版社,2005年。
开本1/16,共800多页,约110万字,插图170余幅,新台币800元。
(参见:中国经络网(www.jingluo.com.cn),专著浏览网页)
经脉医学起源于以俞拊与扁鹊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医家观察经脉现象循行感觉的临床实践。流传下来的《针经》,西汉古墓中出土的《脉书》与涪水经脉木人便是有关的文字记录与立体模型。二十世纪后半,继发现所谓的“经络敏感人”而展开的经脉现象研究,使失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经脉医学得以复活并且进人了现代科学的新领域。肇源于经脉现象临床实践的经脉医学是针灸科学的基础,“肯定现象,总结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是研究针灸科学的正确方向。
本书以阐明经脉现象的科学原理为目标,尝试从半个世纪以前曾经出现在中国大陆的新史观为指导,视《黄帝内经》为史料,重视文字以外的新发现与中间环节,对上古医史与神圣医典作了批判重建。中国经脉医学与西方高等临床神经学相沟通,循行感觉的科学称呼应该是知觉延伸(Perceptual extension),它的科学原理是知觉抗争(Perceptual rivalry)。以经脉医学为基础的针灸疗法不是什么补充或替代手段,而是一门科学。本书依照历史顺序从远古起笔,一脉相承到当代,新史料、新发现、新创见、新解释,令人耳目一新。本书既是学术著作,也采用了科学普及的笔法;在它的“未来篇”里还对未来医学作了科学展望。在卷首,载有由中外名画改绘成的经脉循行新图。
本书全面而详尽地阐述了经脉医学的发生与发展及其与针灸技术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的历史与现状。对于中国大陆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的得失进行了客观评述,运用高等临床神经学阐明了经脉现象与针灸疗法的科学原理。本书是台海两岸学者经脉相连,精诚合作的硕果。本书涉及的学术领域凡有医学古文字与医古文、医学史、医经、经脉医学与经脉现象研究、针灸临床与针灸原理、高等临床神经学、医学与哲学等,供为高等中医研究、教学、进修、研究生培养及临床参考。
刘澄中大连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神经科主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课题“经络的研究”攀登项目参加者,“经脉现象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者;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部神经内科高级访问学者。中国针灸学会及经络研究会创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副会长,中华针灸医学会荣誉研究员,加拿大中医药针灸学会荣誉顾问暨安大略省中医学院客座教授,英国中山针灸学会荣誉顾问。经常在日本及加拿大医学院校及针灸学界讲学,热心于海峡两岸的中医针灸学术交流。现住大连市。
张永贤中国医药大学教授、副校长;附设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华针灸医学会创会理事长。中国医药学院医学士,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历任中国医药学院复健医学系创系主任,附设医院副院长、复健科主任。兼任德国中医研究所教育与研究委员,美国美洲针灸学院研究员,美国中医药学研究院学术顾问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中西医合作研究推行委员会委员。经常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等医学院校及针灸学界讲学,并作海峡两岸中医针灸学术交流。现住台中市。
二、台湾出版的与中国古代医学相关的专著
《医者意也——认识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略)
《生命史学——从医疗看中国历史》
李建民著,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略)
三、大陆出版的有关秦汉医学与古代医学的专著
严健民著《中国医学起源新论》
中国医学知识是怎样起源的?中医理论是怎样起源的?中医理论起源的时限和框架是什么?在中医理论框架中有没有主纲?阴阳五行在中医理论框架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我国经脉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如何?当今“经络”研究中大体存在一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中国医学起源新论》都作了回答。
第一篇医学知识起源新论/第二篇中医理论框架形成新论/第三篇秦汉经脉学说起源及当代“经络”新论。
严健民著。《论原始中医学》
第一篇:论原始中医学思想萌芽/第二篇:先秦基础医学理论新论/第三篇:先秦临床治疗医学篇/第四篇:期盼篇。
严健民1932年出生于湖北天门市。1965年毕业于原武汉医学院医疗系,主任医师。近20年来作者从考古学、古人类学、古文字学、原始思维诸方面人手,深入探讨人类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与积累过程,潜心研究远古中国医学的萌芽、起源与演绎,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发表有关文章30余篇。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黄龙祥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台北:知音出版社,2002年。(略)
《岐黄医道》
廖育群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略)
四、大陆出版的与古代经脉医学相关的专著
(一) 有关马王堆与张家山出土《脉书》的著作(略)
(二) 有关扁鹊及《灵枢》与《素问》的著作(略)
(三) 有关出土涪水经脉木人的文章(略)
五、大陆与台湾出版的古代医学专著述评
如果把大陆与台湾出版的古代医学专著作一个比较的话,我们当会发现有如下的一些差别:
(一)台湾的作者多能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及当代两岸新出文献的内容与观点;同时也了解日本与欧美的相关文献。例如,李建民所著《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一书凡分七章,每章末所引文献多在百篇或二百篇以上,书末所列的参考书目,凡有经典与传统医籍约150余篇,近人的中文论著约800多篇,日文论著约160篇,英文论著近50篇;以上共约1,200篇。其中的近人中文论著约占七成。
(二)大陆的作者之多数比较熟悉古代文献,但是,对于当代两岸新出文献则很不了解,尤其是对台湾的新出文献几乎毫无所知,更不必说日本与西方的论著了。
(三)台湾的作者的作业方式,一般都是以古代典籍为基础,在全面熟悉当代新出论著包括最新文献的条件下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因而,多有创新与提高;在各位学者之间容易有共同语言。
(四)大陆的作者中,有不少人比较崇尚古代经典,善于作文字功夫,考证与训诂颇有所得。但是,对当代新出文献并不重视,看得不多,有很大的盲区。在引经据典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时,并不了解当代相关文献,也不知道同行们的学术建树,因而,容易自说自话,难得有共同语言。有时,还会出现误谈,
例如,秦汉脉学乃是经脉之学;汉后脉学才是血脉之学,这本来是古代医学史的常识,谈秦汉脉学而岂能对此无知?然而,却有人在医史杂志上撰文,建议把出土《脉书》写成《衇书》;或者说《周秦汉脉学之源流》一书的命名不当,会被误认作是切摸血脉的书,建议再版时要更改书名。
(五)对待古代医学史,台湾的作者持有“新史观”,把经典看成是史料,主张“批判重建”。大陆的作者则倾向于视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古代医学史主张探微索隐,如实记述。笔者相信,通过台海两岸间的学术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我国的秦汉医学研究事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创新与提高。(刘澄中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