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9-30 23:10:15 编辑:刘玲 来源:《秦汉医学学刊》第十期 点击率:3402次
十堰市中医学会秦汉医学研究分会,在余瀛鳌、钱超麈等顾问指导、支持下创办《秦汉医学学刊》,从2004年12月创刊号印出以来,已办十期。回顾学会简章宗旨(创刊号108页),本学会立足于探寻秦汉医学本源,研究中国医学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变迁的影响,论证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与中医理论、临床医疗实践的关系,梳理传统中医理论中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一切内容,为寻找与重建真正特色的中医理论,促进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发刊词》中,除重复上述观念外,较为系统地追述了十堰市的学者们对秦汉医学语言学及楚文化圈在传统中医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本学刊在秦汉人体经脉调节理论的探讨中,将经脉医学的起源追踪到殷商时期,初步理顺了经脉医学千余年演绎过程,于两汉时期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我们之所以从总体上介绍上述内容,是因为我们的宗旨在于“研究中国医学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华文化变迁的影响,……”。现在当审议《学刊》十期的时候,我们可以敬告读者,近六年来我们在顾问,特邀编委、学会常委、学刊编委的共同努力下,基本遵循学会简章精神贯彻了学会宗旨。就经脉医学讲:在中医理论的探讨中,我们认定由先秦学者们原创的,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经脉医学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理论。因此,根据当前学术动向需要,于《学刊》二期刊出《论中医理论的魂》,肯定了经脉医学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本《学刊》对经脉医学的宣传是关注的。创刊号刊出《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采用“三段论”考定了“经络实体研究”之误;又刊《古今“经络概念”试说》论证两者之不同。《学刊》二期根据学者们关于“经络定义”的探讨,发表《能给当今之“经络”下定义吗?》,文中重点引用刘澄中教授的论述,探讨了给“经络概念”下定义的艰辛。四期《论经脉医学起源的必备条件》,将经脉学说放在先秦时期进行考辨,论证了经脉学说起源的必然性。争对近五十余年来,“经络“研究因失败而遭冷遇的情况下,近十年来又有学者撰《经络是什么》自问,并在相关“沙龙论坛”提请“有关部门尽快为经络研究”重新立项(健康报.2001.5.24)。这一学术动向使我们感到忧心,因而于《学刊》六期刊《告中医学术界同仁书,劝休为“经络概念”招魂》。本刊各期均发表过其他学者关于经脉医学的文章,如六期选刊孟昭威、孟庆云、薛崇成、刘澄中、陈业兴等学者们对“经络实体研究”认识的呼声刊出以后收到较好社会影响,同时激励着《学刊》责任编辑的不断深思。《学刊》七期除继续关注经脉医学外,转入中医脑论,八期重点探讨战国消化生理之三焦,九期深入探讨“原始中医学脏器形态学”,初步回应了贲长恩教授的《呼唤》。
然而,我们一再思虑:当前中医理论界为何常常出现尴尬局面?“经络概念”是否在创建未来中医理论体系时已转化为拦路虎、绊脚石?我们应拿出怎样的勇气面对“经络概念”在重组中医理论中的副面效应?当废止“经络概念”后,“经脉医学”的相关问题是否应该立即提到议事日程?怎样提到议事日程?我们曾想:在当今中医理论失魂之时,我们必须“穿云破雾识‘经络’”。只有澄清了“经络概念”的本质并求得共识之后,未来中医药事业方可在“经脉医学”范围内进一步探讨其至今仍然闪光的内涵,挖掘出“经脉医学”中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阐释的内容,借以显现中医特有特色理论,指导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于上述认识,在十期的编审中,选刊王琦、薛益明教授四文后,重点选刊张树剑、魏如恕、张吉、杨俏田、刘澄中等教授相关文章,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经脉医学的重视。借此机会推出严健民《今本黄帝内经“经络”词义研究》等六文,以求在探讨经脉医学的各个层面上进一步表明认识,算作参予探讨。《学刊》各期错误问题,请求学术界指正。
《秦汉医学学刊》编辑部
执笔严健民
二OO九年五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