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9-28 08:17:07 编辑:刘玲 来源:中国针灸1982(5),25-28. 点击率:3734次
经络实质的探讨:所谓经络,按中医的说法是很具体的有形的东西,不是理论的概念。如“胃之大络,名日虚里,动在左乳下,有过不及(摘者按:心脏的收舒搏动),其动应衣,促结积聚,不至则死。”说明“胃之大络”大约是心脏。经络与血管有密切关系。根据《内经》的说法,十二经包含动脉,却又有点区别,没有讲清楚。直到清末,还没有解决。如周学海认为经络是血管,动脉是气管,二者相辅而行。又说“有此经之血管,即有此经之气管,辅之而具行”。周是清末著名中医学者,虽然这个分析显然是错误的,但我们不应由于这种错误去否定它,而是看出一个问题,从《内经》直到清末的观点,认为经络是和血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经与动脉管有关,但又非动脉管,说的这样具体,颇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它的实质。
临床上,刺血疗法颇值深思。刺血之有效,似不在于其放出血的多少,而似在于刺血管壁,刺血管壁按经络学说,自然也即涉及到刺经络了。
根据上述说法,经络本体似有一部分在血管上,另一部分在血管外。它是一个复合的体系。
残老:孟昭威氏,安徽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所教授,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经络研究名家。孟氏学术思想严谨,他在经络研究中真实地记录了许多资料,在分析中曾考虑植物神经功能在“经络学说”中的作用。假如将上文与植物神经结合起来考虑。那么孟氏指出:“刺血管壁按经络学说,自然也即涉及到刺经络了”这一推论,不正好说明血管壁上的植物神经系统就代表了血管壁上的“经络”了吗。只可惜孟氏研究“经络”时,学术界尚无人澄清经脉学说起源于殷商,至两汉才在确立了许多规矩的前提下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假如孟氏知道“经络”的实质就是经脉学说,经脉学说从殷商至今已演绎三千多年,他一定会很高兴接受这一事实的。(孟昭威)
2007.10.3